教育部简报〔2010〕第142期
近年来,同济大学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整体构建工作体系和平台,多维发展工作力量、精细提升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及早介入,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5年起,学校承担了上海市东北片区3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信息交流和科研工作,每年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平均约20场,培训辅导员1500多人次,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示范中心”。
――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整体构建工作体系和平台。2004年,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985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内容,专项投入100余万元工作经费,加强硬件建设,在四平路校区和嘉定校区共设立1000平米的工作场地,重点建设团体训练室、测量室、督导室、咨询室、资料室等,配备了沙盘、测量电脑、音乐治疗器材、多媒体、图书资料等必要的硬件设施,打造起一个功能齐全、资料丰富、设备先进、水平一流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确保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目前,学校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三支队伍,打造三级网络,多维发展工作力量。在学校层面培养一支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6位专职教师和10位兼职教师组成,全部具有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和职业资质。在院系层面选拔了30多名一线辅导员参加上海市举办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培养了一支心理辅导员队伍。第三支是学生骨干队伍,每年选拔400余人的学生骨干作为“阳光志愿者”,在学生中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学历提升与专业深造,并将理论学习及专业培训向基层学院辐射,拨专款设立10个“基层学院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对辅导员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同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国际化培训,选送教师赴国外大学进修和中长期交流,加强同美国、德国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针对学生骨干队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阳光志愿者”进行主题化、多样化培训,指导他们开展团体式的朋辈辅导活动,帮助他们掌握策划活动、人际沟通的技巧,使他们成为心理咨询教师的助手、普通学生的朋辈辅导员和突发事件的第一信息源。
――系统预防,综合服务,精细提升心理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需求,力求取得实效。一是广泛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学校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成功心理训练》、《女性心理学》等10余门选修课,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资源库,每年由校内外专家在各校区开展25场次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多样化的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积极开展心理文化活动月,大型现场心理咨询会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每年参与学生达15000人次左右。学校还积极建设心理健康专题网站,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载体。三是普遍化的身心互动教育。2008年起,学校设立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专项,依托体育部,对大学生体能进行测试;依托校医院,对学生身体健康状态进行监测;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四是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每天都有20余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在四平路和嘉定两个校区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平均每年接待学生咨询1500多人次,对严重的精神疾病和校园危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此外,学校还发挥“关工委”作用,安排关工委老教师接待来访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五是系统化的重点学生与危机干预工作。学校每年对所有本科新生和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加以跟踪。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相互配合,积极进行危机干预。学校还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年度报告》,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增强工作针对性。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