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0〕第162期
2007年以来, 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举办了一系列大力推进中华经典诵读的行动,并决定从2010年起全面推进,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作出部署。8月上旬,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了“中华诵经典诵写讲”研讨会暨中华经典教育全国校长论坛,各与会单位介绍了深入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思路、举措和经验、体会。
——经典诵写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上海市每年把经典诵读纳入市读书节,去年在杨浦区举办市民经典诵读大赛。上海七宝中学增加一定课时量对新疆班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每年有固定时间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和香港姊妹学校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江苏省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纳入《江苏省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行动计划》;南京市实施“振兴课外阅读计划”;连云港市启动“振兴写字计划”,以乡镇为单位,整体推进,三年达标。潍坊八中确定每年的五月端午为国学经典诵读节,全员参与。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华经典诵读行动相关的社团有大学生诵读协会、大学生读书协会、存在文学社、大学生广播剧社、演讲协会、镜湖国学会馆等18个,吸收会员近2000人;自2001年以来开展的九届读书节,都将经典名著赏析和诵读作为核心内容来安排。
——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经典诵写讲进课堂、进教材。江苏省泰州市要求全市开展诵读进教材试点。南京市珠江路小学构建了“墨韵书人”课程体系,编写了《快乐写字》校本教材;每周一节经典诵读探究课,语文老师每两周上一次经典诵读指导课。甘肃省庆阳市全市中小学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开设了诵读课,实现了诵读有课本、有课时、有教师指导。陕西省西安市新知小学于2005年将《经典古诗文诵读》列为校本课程,先后编写了《新新唐诗选》《新新古诗选》《新新论语》《新新词选》《新新古文选》等五本校本教材;将诵读课纳入课表,每周两节诵读课,固定课时。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把国学课、语文课、书法课进行整合,形成新国学课程,每周安排八课时,课程覆盖幼儿园和小学六个年级。山东省潍坊八中初中每周一节诵读课,初一开设《论语》,初二开设《道德经》,初三开设《传统文学经典》诵读课;每天中午预备铃前后的20分钟,是学生们练习书写经典诗文的时间,要求“静下心、坐端正、写好字”,10多年不曾间断。广州大学2010年发布《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试行)》,正式把中华经典诵读定为学生在校必修课,占1学分。二是进行基地建设。辽宁省建立了试点基地,在6个城市几十所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长春市今年初步确定各县(市、区)幼儿园1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1所作为诵读行动试点单位,进而打造诵读和书写经典示范学校、品牌学校。上海市语委办制订了经典诵读基地建设的标准。江苏认定41所学校为首批“江苏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苏州率先建立市级经典诵读基地学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考核机制。一是建设教师队伍。辽宁省2007年起举办经典诵读师资培训班,2009年开始组织汉字书写师资培训。吉林省长春市定期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中华经典教育高级研修班。江苏省委托高校组织专家讲学团,每年暑期送教到县,举办中小学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目前已办12期,累计培训教师2200多人;2010年上半年开展遴选“经典一课”,面向全省中小学征集语文课本中经典名篇优秀教案,以此发现并建立一支立足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优秀经典诵读教育教师队伍。中国矿业大学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开设经典教育相关课程。二是进行考核评价。江苏省苏州市将诵读情况记入《学生成长手册》。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经典诵读成果展评,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项诵读晋级达标,按照背诵数量逐级评选背诵之星、朗读之星、读书标兵、书香班级。陕西省西安市新知小学期末考试专门有古诗文诵读测试卷;请家长写出对孩子一学期诵读学习的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考核,互相评价,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考官”,参与出题,好的题目在期末考试卷中出现,并注明出题人。云南省宁蒗县西川乡中心完小对学生的语文考评实行120分制,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其中口试成绩20分,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对课文和所读经典内容的背诵积累。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学期结束时教师把学生国学教育成长档案各项成绩(日常评价、弹性评价、家长评价、学期评价)进行累计,根据学生学期综合成绩评选出“小博士”“小硕士”“小学士”,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诵读改善育人环境。潍坊八中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及纪念日,组织开展与节日有关的经典诵读、征文、演讲等各种比赛活动,以经典诵读提升师生道德品质。江苏省扬州市为全市小学制定经典诵读统一篇目;徐州市开设“国学课堂”;海门市从“历练书写技能”“感受汉字文化”“涵养精神品质”三方面定位写字教学目标,构建“习字、启智、审美”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庆阳市采取“五读”形式,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并践行经典,把诵读和学生养成教育有机融合,不仅把经典读在口上、记在心里,还要体现在言行上,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和行为习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