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0〕第164期
近年来,上海市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安排学生作息制度,切实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取得明显成效。
——以科研成果为指导,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近年来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普遍情况,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江帆副教授领衔的“儿童睡眠的研究及应用”课题,通过在全国不同地区的深入研究,掌握了我国儿童睡眠不足的现状,并且深入揭示了睡眠不足与学业压力及作息时间之间密切相关的关系。在2005年实施的对象为分布于全国东西南北中九省市的22000余名学龄儿童的睡眠状况调查显示,按照我国颁布的《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GB/T 17223—1998)》规定的二年级以下小学生建议睡眠时间为10小时、三年级以上为9小时标准来衡量,全国有70.3%以上的儿童睡眠不足。经分析,在导致学龄儿童睡眠不足的原因中,早晨上学时间早和完成家庭作业时间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一结果提示,改善儿童睡眠,应首先从学校着手,为政府部门制定保障儿童充足睡眠的政策和法规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上海市教委据此立即着手制定规范学生作息制度的相关政策,并全面推广到初中和高中的青少年学生。
——制定政策措施,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2007年8月,上海市教委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从2007学年起调整本市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和初中(寄宿制学校除外)分别实行上午8:15以后和8:00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作息制度,高中和寄宿制学校在上午7:45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旨在推迟中小学生上学时间,保障学生睡眠,任何学校均不得提前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该项政策措施出台后,上海市教委一方面借助课题组对学生睡眠时间进行重新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一方面根据课题组的建议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实施方案。2007年底,上海市教委又印发《关于认真执行本市中小学作息制度的通知》,对上述政策措施进行重申,并提出了组织检查、开展督导等新要求。随后,上海市教委于2007和2008年连续两年开展体育专项督导,督促政策措施的落实。2009年,又发放2万余份问卷,开展学校体育现状专题调研,并委托上海市教育信息调查队对“推迟集体教育活动时间”规定出台后学生睡眠情况进行监测。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政策措施的落实程度,保障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学生睡眠状况与健康指标有所改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为验证推迟中小学集体教育活动时间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 2009年,选取课题组2005年曾经调查过的10所小学同一年级的学生再次进行调查研究。在该10所小学中,有1所学校2009年的上学时间与2005年相比没有变化,有5所学校上学时间推迟少于30分钟,其余4所学校上学推迟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上学时间推迟少于30分钟的学校,学生睡眠时间平均增加了15分钟;推迟30分钟以上的,学生睡眠时间平均增加了23分钟,而未推迟上学时间学校学生的睡眠时间,2009年比2005年平均减少了4.8分钟。这一情况表明,推迟上学时间确实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睡眠时间,减少白天嗜睡程度,进而有助于改善学生白天的身心功能。同时,在上海市教委分别于2008年、2009年组织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抽样检测中,数据分析的结果同样显示,与2008年相比,11-18岁男女学生2009年的平均睡眠时间均有所增加。其中,男生平均增加约13分钟(0.21小时),女生增加约10分钟(0.17小时)。其中小于15岁的年龄段中,男女生睡眠时间增加均较明显,分别增加约36分钟(0.59小时)和约37分钟(0.62小时),全部睡眠时间分别达8.58和8.55小时。但是,在15岁以上的年龄段中,男女生睡眠时间均有所减少,可能系因进入初三或高中、学业负担加剧所致。
将睡眠时间与2009年学生体质健康调查问卷中的体育锻炼、饮食等相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睡眠时间的增加明显有利于学生其他各项健康指标的改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首先,睡眠时间与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其次,睡眠时间与睡前进食的天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由于睡前进食系引发肥胖的重要因素,因而负相关的关系表明睡眠时间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肥胖的发生。第三,睡眠时间与一周早餐次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每天吃零食的次数呈显著负相关,这也反映了睡眠时间增加可能会对肥胖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据全市一项基本同期的学生营养状况分析显示,在此期间,上海7-18岁学生的正常体重率增加,而营养不良率有所下降,2009年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肥胖率也有所下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