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0〕第177期
吉林大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办学资源,在10个学院36个学科开展“合作导师+社会实践”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即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校外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校外合作导师,研究生通过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或合作导师提供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先后在吉林省政府、一汽集团等80多个单位(企业)聘请了230名校外合作导师;在浦发银行、吉利集团等55个单位(企业)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有500多名研究生获得合作导师的指导并到实践单位和基地参加实习实践。校内导师与合作导师或实践单位签订了上百项合作协议及意向协议,研究经费达2000多万元。
——加强制度建设,明晰责任分工,职责落实到人。学校制定了《吉林大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在2009级研究生中开始试行。对校外合作导师的聘任条件、职责、试点研究生学业要求、考核方式、培养方案、社会实践单位和研究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实践期间的研究生管理等方面工作做出明确要求。校外合作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协商研究生参与的科研内容,参与学位论文指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在社会实践环节中,合作导师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经费。在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设置相应学分,保证实践时间,双方共同考核通过方可获得学分。
——以专业对接为前提,严把合作导师聘任关,以实践促进课程理论提升。合作导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合作导师不计薪酬,对研究生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社会实践结束后,合作导师要签署《研究生社会实践考核表》,研究生要提交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报告。这种方式既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创新。如汽车学院在与一汽集团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发现,现有研究生课程体系缺乏汽车故障诊断知识的讲授,为此,邀请了德国工业通讯与汽车电子软件公司高级工程师讲授汽车故障诊断基础知识课程,并引进了英文原版的《地面车辆故障诊断》一书作为课程教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结构。畜牧兽医学院通过与辽宁、山东、广东等省的畜牧兽医行业重点企业的合作,推进校内导师和研究生更多地深入行业一线,帮助解决生产、服务和检疫中高技术推广不畅的问题,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共建实践基地,确保培养质量。校外社会实践单位的选取,侧重与本专业相关的、有一定层次或规模且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部门。以校内导师与实际部门之间的学术合作为载体,将个人合作扩展为单位之间的协议合作,从学校层面与实践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充分调动实践单位及合作导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校外办学资源的作用。如生命科学学院与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建立了“合作实验室”,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完成了“乙醇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4项重大课题,连续签订了3项技术开发(合作)项目。与修正药业集团联合建立“合作开放实验室”,也签订了多项科研和技术开发(合作)项目。以“合作实验室”为平台,双方共同培养了12名应用型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和接受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2篇,EI(工程索引)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
——增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推动学校开放式发展。一是推进应用型研究生的教学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内容、行业要素,改革、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课程建设,推动名牌课程或品牌课程,开发经典案例和经典教学模式。二是确保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提高其国情、社情认知度,掌握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理论联系实践,增强社会竞争力。如文学院学生孙璞因在长春电视台实习期间表现出色,还未毕业就被破格聘为主持人。三是以研究生导师与社会开展广泛合作、服务社会为载体,推动研究生导师走向社会,使专家学者与社会相关领域建立广泛和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与合作导师共同策划前沿课题,积极参与地区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科研合作。四是建立学校和学院的广泛合作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服务,构建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社区的合作网络,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开放式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