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中国农业大学积极鼓励毕业生做好“村官”工作

2010-11-19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0〕第212期

中国农业大学高度重视“村官”工作,本着“真情引导扶上马,热情帮扶送一程”的指导思想,用“学校的情”鼓“学生的劲”,激励学生愿当“村官”、当好“村官”。2005年以来,学校共430名毕业生被选聘为“村官”到北京农村基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其中研究生86人、本科生344人,学生党员205人,占总人数的47.7%。

——真情引导,激发毕业生勇往直前的闯劲。开学典礼上,设计“穿越老校门,读‘校风、校训’,圆梦象牙塔;唱校歌,带校徽,感悟稼穑情;见名师,许心愿,踏上新航程”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理想和信念。在开设的选修课中设置“村官”专题学时,课程采取统一大纲、多人授课、集体备课形式,由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及校外专家讲授。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深层次”就业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基层的经济、生活状况,解除思想上的疙瘩。在“村官”选聘期间,还安排专车,组织毕业生集体前往工作地报名、考试。2006年,学校针对首批试点的14名“村官”所服务乡镇的实际情况,调整他们毕业论文选题,派专门指导教师下乡和乡镇干部一起对被选聘为“村官”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联合指导。2006年6月,校党委书记瞿振元亲自率领答辩专家组到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现场为毕业生“在乡间地头完成的毕业论文”进行现场毕业答辩。毕业典礼上,学校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每年投入资金150万元对包括“村官”、应征入伍在内的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奖励。

——热情帮扶,增添毕业生攻坚克难的干劲。学校组织实施“1帮1跟进计划”与“前方+后方”的工作模式,与“村官”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派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到农村与“村官”们进行沟通、交流,在技术上对“村官”们进行大力支持,到农村帮助“村官”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校将2004年开展的博士生“红色1+1”科技行动与“村官”工作相结合,组织校内60多个学生党支部与“村官”所在村的党支部进行对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使两项活动相互促进。学校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国内第一套大学生村官系列图书,并将首批图书书赠给北京市部分“村官”,帮助大学生在基层更好地成长。学校还帮助“村官”在当地建立了图书室及相应的管理和借阅制度,通过图书室的图书借阅工作和定期农业知识小手册的发放工作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普及了农业科普知识。同时,为“村官”本人办理了图书借阅证,使“村官”本人可以继续使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和信息。学校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增设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项目,面向大学生“村官”单独考试和招生,并对完成三年工作后的“村官”,在报考学校研究生时给予加10分优惠。 2007年来,共有193名“村官”来校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亲情关怀,保持毕业生始终如一的韧劲。每逢毕业前夕,学校召集赴基层就业毕业生座谈会,校党委书记瞿振元都会出席为他们送行,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期望。学校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平谷、密云实地调研,了解“村官”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期满后的就业倾向,听取他们的想法、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校每年组织大学生“村官”论坛,让“村官”回到母校,感受母校的温暖和力量。2008年,学校主办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邀请了北京、浙江、安徽、四川等14个省(区、市)的150名大学生“村官”来校交流,勉励“村官”们深入农村、扎根基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村官”所在学院的老专家、老学者,主动与他们座谈、讨论,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向农民学习、与农民交朋友、培养吃苦精神、做好农村调查,坚定了“村官”当好“官”的信心。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基层就业工作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村官等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联系、帮扶工作,保证了工作的长期性和规范性。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