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0〕第250期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继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事。同济大学以世博会为契机,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在世博会的前期策划、申博、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为世博会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成立“同济大学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2002年12月上海申博成功后,学校迅即成立国内首家世博会研究机构——“同济大学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整合校内资源,面向世博需求,聚焦世博重点,积极开展工作。吴启迪、万钢、裴钢等三任校长先后担任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成立院士顾问团,学校13名两院院士作为智囊,为世博会提供宏观决策咨询等。研究中心被市政府聘为上海世博会专门决策咨询机构(上海仅2家)。研究中心成立后,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土木结构、地下空间、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工程管理、投资融资、生态景观、污水处理、智能建筑、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研究,近2000名教师参与其中,先后承担260多项世博会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深度参与世博会各项工作。学校把深度参与世博会各项工作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凝练学科方向、锤炼科研团队、开拓师生国际化视野紧密联系起来。世博会8个领域的总负责人由学校教授担纲。其中,郑时龄院士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吴志强教授担任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唐子来教授担任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乐云教授担任世博会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人,丁洁民教授担任世博村总体规划及设计总协调,曾群教授担任世博会主题馆总设计师,郝洛西教授担任世博会夜景照明总体策划负责人,杨东援、陈小鸿教授担任世博交通规划方案总策划团队负责人等。学校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积极有效的工作,得到了世博会组委会的充分肯定。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世博会成功举办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参与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项。学校完成的世博园区规划方案——“世界眼”位列“三甲”方案之一,还主持设计主题馆、6个联合馆、29个租赁馆以及城市未来馆、世博博物馆、城市足迹馆、综艺大厅等建筑,配合设计了英国馆、西班牙馆、法国馆等8个外国国家自建馆。二是承担170项科研任务。学校专家解决了世博轴超大跨度结构关键技术和世博轴这一中国第一索膜结构的设计及抗风防震等安全难题,并完成了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和演艺中心等四大核心场馆的抗火、抗震安全评估与设计等。三是倡导低碳理念。学校团队主持研发的173辆燃料电池车,实现了园区内交通工具二氧化碳零排放。在学校专家呼吁和直接参与下,在世博园区3.2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改造了38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原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江南造船厂等百年老厂的部分厂房得以留存,创下历届世博会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规模之最。在园区内建筑废弃物处理上,学校专家建议在园区新建道路等市政工程中再生利用,利用率达100%,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四是注重环境治理和保护。学校专家领衔完成的“世博园区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使白莲泾和后滩公园水生态改造顺利实施;自主研发的“超滤膜+活性炭+紫外线消毒”净水组合工艺,为世博园区直饮水提供安全保障。学校专家研发的技术,使园区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五是培育应用新技术。学校专家研发的交通领域数字服务技术,实现了“智能交通”数字化道路监控;研发的工程管理数字化技术,有效实现了工程进度的“微控”,确保了工程进度。
——充分发扬志愿者精神,积极投身世博志愿服务工作。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裴钢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校党委分管志愿者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校内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世博志愿者工作执行小组。同时,成立了同济大学世博志愿者临时党委,下设14个临时党支部。13820名师生报名参加志愿者,5573名师生最终入选世博会志愿者。自4月30日至5月27日,学校每天约有3000名志愿者在世博园区提供日常服务;500多名世博会志愿者在闸北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城市站点开展志愿服务;400多名世博会特殊类志愿者,提供专项志愿服务。学校志愿者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园区和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充分肯定。上海世博局为学校颁发了世博志愿服务证书,学校世博志愿者白一帆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充分发扬白衣天使精神,积极投身世博医疗保障工作。2009年学校附属同济医院就成立了世博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上海医疗卫生系统服务世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学校成立了上海高校首支服务世博医疗队—关注世博工人青年医疗服务队,在世博建设工人中积极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学校附属东方医院被上海市认定为世博事务协调局唯一保障机构,承担所有世博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障重任。在今年2月入驻园区至4月园区内正式医疗点开放2个月时间里,东方医院各临时医疗点共接待医疗咨询500人次,现场诊治450人次,经绿色通道转送东方医院诊治4人。东方医院30位医护后勤人员组建的上海市首支卫生应急救援队,积极开展应急医疗服务。东方医疗站共接诊患者数千人,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病人,圆满完成了政府交办的医疗保障任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