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7期
武汉理工大学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爱心感恩教育、励志成才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涌现出一批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志愿者,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作模式。
一、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爱心感恩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爱心感恩教育活动,鼓励青年学生用奉献浇铸青春理想、用爱心彰显人文关怀、用感恩奠基人生品质。先后制定了《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服务工作条例》、《志愿服务时数认证办法》,坚持志愿服务活动月报制度,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目前,在校学生中登记注册志愿者达35000余名,2010年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7000余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280万余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数超80小时,形成了“志愿服务时尚、做志愿者光荣”的良好氛围。
学校重点打造“夕阳天使”助老服务队、“屋顶小学”农民工子女爱心服务队、“给盲人讲电影”助残服务队等专项队伍,以志愿服务推进爱心感恩教育。2007级自动化专业学生李慧媛“用献血延续生的希望,用爱心铸就温暖人间”,先后13次参加无偿献血;“给盲人讲电影”助残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走进武汉市各街道和残疾人服务中心,用声音做盲人朋友的眼睛,给数百名盲人带去快乐;志愿者协会通过义务卖报、收集矿泉水瓶、回收废旧书报、爱心募捐等筹集爱心资金4万余元,资助遭遇困难的学生和社会弱势群体;历届毕业生离校之际“带走知识,留下爱心”,精心挑选自己的物品捐赠给弱势群体,每年捐赠物资万余件;孟加拉籍留学生、湖北省十大杰出志愿者加力布除夕夜毅然跳入冰冷的东湖,救起轻生的女青年……爱心感恩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帮助大学生养成了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励志成才教育。学校以育人为中心,着力推进励志成才教育,鼓励大学生接受锻炼、真诚奉献、砥砺人生、成才报国。学校依托班团组织和志愿服务队,加强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基层班团干部+管理型志愿者”的运作模式。将志愿服务写入《学生手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评优表彰条件。积极鼓励大学生甘于奉献、勇于到西部建功立业,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生授予“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减免所有校内贷款并一次性给予2000元奖励。
2010年12月,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郎坤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学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郎坤6年如一日关爱农民工子女,开展以“屋顶小学”支教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投身西部,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贵州省龙里县城关三小。返校读研后继续关注农民工子女问题,参与创建面向武汉市农民工子女的“5+1彩虹计划”志愿服务体系。在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奖颁奖仪式上,郎坤代表全国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志愿者作典型发言,并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志愿者”,被学校授予优秀共产党员、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目前,学校已有173名应届毕业生投身西部计划项目,涌现出一批“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十大标兵”、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银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在西部、在基层、在社区工作中增强了适应能力,练就了实干精神,提升了创新意识。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责任担当教育。学校努力探索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新途径,引导大学生在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赛会活动中承担重要使命。每年划拨志愿服务专项经费30多万元,积极构建“校-院-支部(服务队)”三级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学校重点做好志愿服务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与引导、各项志愿服务制度的规范与建设、重大志愿活动的组织与协调、责任担当教育形式的设计和平台搭建等。学院重点做好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与运行、重大志愿活动参与学生的招募、责任担当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支部(服务队)重点做好志愿者日常教育交流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落实与开展等。
汶川地震发生后,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献学子爱心、助地震灾区”活动,向灾区募集资金70余万元;学校“灾区志愿服务队”前往受灾严重的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小学,开展心理调适和支教服务,之后又连续3年赴该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志愿者还积极服务各项大型赛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仪雪等7名志愿者赴京服务。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谭清等5名志愿者参与其中。第三届中博会期间,李素娟等103名志愿者竭诚服务。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刘欣然等20名志愿者全力以赴。在推进责任担当教育过程中,学校涌现出“湖北省抗震救灾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全国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团干部”、“第三届中博会优秀志愿者”、援非洲厄立特里亚志愿者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