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2010年教育信访工作基本情况

2011-01-18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1〕第12期

2010年,教育部信访办公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工作,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2010年,教育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访25318件,比2009年(28853件)减少3535件,减幅为12.25%。其中:处理来信10782封,比2009年(12833封)减少2051封,减幅为15.98%。接待来访4536人次,比2009(5020人次)减少484人次,减幅为9.64%。接待集体访134批、1452人次,比2009年(157批、1737人次)分别减少23批、285人次,减幅分别为14.65%和16.41%。处理电话访1万多个,同比下降9.1%。其中,民办代课教师待遇及老有所养问题,检举揭发各类违规违纪问题,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及招生考试、乱收费、学生伤害、毕业安置等,仍是反映较强烈的问题。

——加强信访积案化解和矛盾纠纷排查。一是大力推动积案化解。针对部直属高校未化解的13宗“钉子案”,2010年11月,信访办向9所涉案高校发出督办通知,督促化解。目前,6宗积案已化解,5宗工作有明显进展。二是抓矛盾纠纷排查。2010年5月,信访办对2008年至2010年4月,群众重复上访情况进行排查,共查出重访人员211人,向相关28个省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通报情况。目前,95%的人没再来部内上访。2010年,信访办还通过转办、发函和电话督办等形式,协调解决入学、招生、学籍、退费、学生伤害等信访问题30余件,得到群众好评,并收到多封感谢信和锦旗。

——强化信息服务。一是向教育部党组报告群众诉求。从2010年1月起,对群众给袁贵仁部长的来信进行摘编,共编辑21期《群众来信摘报》报送部领导,使一批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二是向中央报告上半年信访情况。三是向省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反馈情况。针对集体访,编发了29期《人民来信来访摘报》。每季度,分别向来信和来访量排前5位的省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反馈信访信息。对办信中发现的影响稳定的信息,通过电话和传真,向相关省级政府反馈。就各地各高校好经验好做法,编发了11期《信访简报》。四是向部内司局通报工作。每月初以《信访简报》形式向司局通报上月部内信访情况。信访办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积极推动“事要解决”。

——做好敏感期和重大活动期间信访工作。信访办在2010年“两会”、“国庆节”、“十七届五中全会”等敏感期和重大活动期间,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首先,认真分析研判。对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访的信访事项和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前分析研判,重点对原民办教师(代课人员)、国企教师、绩效工资、毕业生就业及学历文凭、学生伤害等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处置方案。其次,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先后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调整教育部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两会”期间教育部处置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应急工作预案>的通知》,启动部机关处置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为做好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机制保障。第三,制定应急工作预案。针对不同时段,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重点部署,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第四,加强接访工作。充实接访力量,改变接访方式,延长接待时间,加强值班工作,做到职责清晰、责任明确、工作到位、服务周到。2010年,在重要活动期和敏感期,教育部机关未发生一起影响稳定的信访事件,得到了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抓群体访和非正常上访处置工作。近年来,教育信访形势明显好转,但部分利益群体信访问题仍然突出;此外,个别上访人,在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采取堵门、喊口号等非正常上访形式,影响部机关正常办公秩序。对此,一是提前研判,完善应急预案。二是完善制度。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部机关重访、闹访等非正常上访处置工作的意见》。三是协调处置。重点抓“登记”和“接谈”环节,协调公安保卫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劝返工作。四是信息反馈。一年中,共处置30人以上群体访10批、530人次,有效化解了湖南理工学院成教学院收费办假证、部分省份国企教师、湖北原民办教师等突发性群体访事件;妥善处理了孙美钰、丁群、林正香等非正常上访事件,维护了部机关稳定。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