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44期
4月12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中国农业大学,为1000多名师生作了题为“关于‘十二五’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报告。韩长赋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当前面临的形势、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思路和国家促进粮食生产的重大政策措施三个方面,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韩长赋从去年下半年全球粮价上涨开始引出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他指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至关重要,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他用翔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增产情况。我国的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000多亿斤,不断迈上新台阶。从2007年至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均保持在一万亿斤以上,“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实现了又快又好增长。粮食的增产为保持物价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粮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当前全球粮食供应仍然紧缺,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国际贸易中我国大国效应明显,使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择机适当以进口进行品种调剂,不能依赖进口。
韩长赋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粮食生产既面临好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从政策条件来看,中央连续发了8个一号文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从要素条件来分析,粮食生产依赖于科技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达到了52%。就需求条件而言,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总量和质量需求正逐年增加。从社会条件来看,全社会更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这些条件为保障粮食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环境。但资源约束与总量平衡的矛盾、基础设施薄弱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矛盾、消费升级与结构平衡的矛盾、小规模分散经营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矛盾、“要粮”与“要钱”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制约着粮食生产。
韩长赋说,“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为抓手,以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为前提,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品质、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以上。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稳定、四提高”,即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稳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稳定主销区和产销供应及产量,提高主产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
韩长赋强调,促进粮食稳定发展要从土地、科技、人才、积极性、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为粮食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一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前,我国耕地数量仍在减少,耕地质量正在下降。要积极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二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三要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从政策上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完善强化四补贴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施重大科学技术推广补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用科技的积极性。四要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持,大力开展农技人员大培训。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五要健全保障粮食生产的相关制度。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维修、农产品运销等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韩长赋希望,农业院校的学生秉持报效祖国、献身“三农”的理念,刻苦学习、德才并进,培养创新精神,深入农村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祖国需要、人民满意的高层次农业人才,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在“三农”事业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书写壮丽的人生,作出应有的贡献。希望农业院校教师能够潜心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农”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