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59期
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积极创新反腐倡廉方法措施,在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过程中,利用高校科技智力优势,探索建立了“预防腐败网络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平台基本情况。平台于2009年底启动建设。通过构建多层次监管、多功能运行的网络电子监察系统,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规范性、严密性、公开性和程序的刚性化等作用,紧紧围绕人、财、物三个核心问题,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中提取预防腐败监管要素,通过将预算管理、行政审批、招投标管理、结算支付、绩效评估等制度规程固化在网络应用系统中,对权力运行的关键部位、重点环节进行全程化实时监控,进一步提高防治腐败的预警能力和科技含量。平台按照“制度程序化、程序标准化、标准格式化、格式网络化、网络科学化”的构建理念,对监管系统实施“1+N”理念设计建设。“1”是平台监管层,可以对全校资源配置过程、资金使用情况、招生就业工作、科技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通过业务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和布局监察点设置,按照时效性监察、规范性监察和资金监察等多方面要求,经过综合管理分析等数据处理,具有综合监察、过程监察、自动预警、投诉举报、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实时监控和及时纠错。“N”是平台业务层,学校重点业务管理领域都将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平台业务层建设按照“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原则,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监管一个,形成较为系统的校园信息化工作格局。目前平台构建工程主要完成了基建工程、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教材、后勤大宗物资采购、医疗用品、修建项目等资源配置类工作招投标系统建设,整个业务系统接口预留统一,具有可扩展性,可以方便实现电子监察系统对接。
二、平台基本特点。一是流程长。将监管延伸到“事前”环节,实现全流程监管。平台及其首期完成的招投标中心建设工作,更加注重从学校财务预算开始到招标方式和招标过程完成的管理,实现对项目开始前、项目招标实施到招标结果的管理,今后还将拓展至对项目实施的全流程管理,基本可杜绝投资项目的体制外运行,确保基建工程项目实现全流程监管。二是覆盖全。监管覆盖到学校资源配置的所有领域,杜绝腐败死角,确保“三个百分之一百”,即所有学校资源配置类工作百分之一百都要进行招投标,所有招投标项目都要百分之一百纳入平台招投标管理系统,所有招投标结果都要百分之一百公开公示,确保对学校关键部门和重点领域的全监控。“1+N”平台设计理念可将监察点布局至学校资源配置、公权行使各方面,即平台监管和服务横向可拓展至各个业务工作,纵向则可延伸至全流程管理,真正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监控。三是多功能。集多种管理监控方式于一体,实现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首次将招投标、采购、拍卖(拍租)等多项工作集于一个平台,整合对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及单一来源采购等多种管理监控方式,设计布局了专家库管理使用规程,实现多项工作任务的一站式服务效果。四是可复制。平台基于web软件化设计,按照统一格式和统一接口建设,可方便地在单位间复制推广,也可方便地实现各级主管部门的远程实时监控管理。
三、平台效果良好。一是提高了监管实效。通过构建平台,全面梳理业务工作规范和流程,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刚性约束作用,使权力运行“大小有边界,行使有依据,运行能公开,网上留痕迹,全程管监控”,从而构筑防腐安全墙。截至目前,平台共运行招标项目16个,资金总额1230万元,涵盖仪器设备、教材、后勤商业用房招租、软件服务项目招标等多个领域。实行即时预警,发出绿牌285张、红牌15张,要求相关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做出整改,整改率达100%。二是提高了管理效能。通过实现监管系统和学校内部业务管理系统对接联动,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内部各业务环节间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校内扁平化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相互监督制约,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三是提高了资源效用。通过信息化改造,将原先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资源配置类工作纳入平台配置,集中发布,集中受理,扩大了项目配置范围,提升了配置效能。清晰便捷的流程和严密的监控管理使平台使用成为项目经办人员的自觉行为,既节省开支,降低办学成本,实现了资源效用最大化,又能有效防范腐败行为的滋生。
目前,学校正在抓紧启动以基建项目全流程管理为主的平台二期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后续工作,将平台业务拓展至教学、科研等领域,努力实现学校资源配置管理的全覆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