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61期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南面,面积76.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万人,在校学生近10万人。武侯区在“全域成都、城乡统筹”建设大背景下,立足城乡一体化和管理体制创新,多措并举,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2003年起,武侯区大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中小学收归区教育局直管,对城乡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打破阻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二元”管理格局,形成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初步格局,成为全省第一个告别农村教育的区县。 ——建立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机制。2003年,武侯区创造性地将城区12所优质学校和城郊12所薄弱学校一一“结对”、“联体”,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办法进行统一管理,以好带差,以强帮弱,快速、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学校共同发展。至2007年,武侯区成为全市城乡学校差距最小的区县。 ——不断深化拓展“捆绑”发展模式。采取捆绑、松绑、脱绑的“线型”推进方式,即相互捆绑发展两所学校,一旦被捆绑学校具备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则逐步松绑,直至脱绑实现独立,并推行“行政互派、教师互动、学生互访”的“三互”合作方式。同时,采用深度融合的“教育共同体”发展方式,即两校彻底“合二为一”,城区学校通过情感切入、文化浸润和一体化管理,向捆绑学校全方位注入品牌文化,使其成为具有品牌标志的优质特色分校。 ——加大投入确保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坚持“财政预算向教育事业倾斜、教育投入向城郊学校倾斜”的原则。2003—2010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超过31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了6.33亿元,教育投入实现了翻番。2010年与2003年相比,财政性生均教育事业费从3149元提高到8057元,增幅达156%;财政性生均公用经费从1618元提高到1982元,增幅达22%。2003年以来,共投入12.3亿元分步实施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30所,新增学校用地418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0290个,其中大部分位于城郊,学校100%实现了现代化改造和升级。 ——均衡师资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核心要素。一是通过政策驱动、制度强化、经费保障,推动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互派交流。出台有关管理办法,先后选派、选聘16名校长、70余名副校长和校长助理、15名特级教师、119名学科带头人和省市青年优秀教师到城郊学校工作。近年来,共为城郊学校下拨教师编制655个,招聘校长、教师370 名,并划拨专项补助经费1200万元。坚持以补贴代奖励的原则,对到城郊学校开展对口支教的教师每月补贴400元/人,对区内11所相对薄弱的城郊学校教师每年补贴1800元/人,加快了区内“名师支教”和“骨干交流”,名师覆盖率由2003年的32%提高到2010年的100%。二是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三是大幅提升教师待遇。2009年全区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城乡教师实现待遇基本一致,绩效工资总量达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7.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均年收入比2008年增加47.8%。 ——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建立“基础+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尊重不同学校的发展基础,在保障基础指标的同时,纵向考评学校的发展绩效,从而更加公平地评价学校。二是对“捆绑”学校实施“联体考评”。以被“捆绑”的城郊学校发展情况为主要标准,考评城区对口学校,并在年度表彰时单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奖项。三是建立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 近几年,通过改革创新,武侯区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郊学校迅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和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帮困助学”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教育公平得到有力彰显。区域教育实现了由办学条件均衡向结构均衡和群体均衡的转变,由起点均衡向结果均衡与评价均衡的转变,由硬件均衡向软件均衡的转变,由“表象均衡”向“实质均衡”的转变和由促进均衡发展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转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