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63期
为传承与创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瑰宝,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十年来,汇聚多方研究力量,高投入、大手笔、专题性抢救、保护、研究中国木版年画,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4月16日举行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成果发布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对《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从书》给予高度赞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信,高度肯定“冯骥才等一批民间文艺家和年画传承人为抢救和保护我国木版年画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殷切“希望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化工作者认真总结木版年画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切实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好。”
地毯式田野普查,抢救、传承濒危的中国木版年画。中国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大多数是以代代祖传、口授心传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传承方式十分脆弱,极易导致非物质文化“活化石”变成“历史遗迹”。自2002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和保护”项目实施以来,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民间文艺工作者,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前所未有的抢救工程。十年来,他们足迹遍及全国27个省(区、市),基本上摸清了我国木版年画的家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组织整理和精心编纂,建立了完备的中国木版年画档案,将木版年画这项蕴藏于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有形”的文化财富。煌煌300万字22卷本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包含1万幅图片和1000多分钟的动态音像资料,全景式地再现了农耕时代的我国木版年画所凝聚的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文化。14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为完备的传承人口述史料。
建设木版年画数据库,数字化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的普查对象是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及其技艺,内容包含村落人文、代表画作、张贴习俗、题材与体裁的分类、工艺流程、工具材料、艺人及传承谱系、画店史况、经营方式及其覆盖的地区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等,领域涉及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美术学等多学科。为此,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形象的物、图、音、像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将木版年画技艺保留下来,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优秀民间文艺工作者,借助当前技术领域最先进的工具和设备,聘请专业人士,进行了大量的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探索,对调查资料除了进行传统的文字记录和摄影外,还加入录音和录像,以适应活态和立体的记录,年画制作过程、年俗生活和张贴方式等重要场景均予以动态形式记录留存。为了实现了资料的重复使用、选择性提取、远距离查阅等人性化操作,在更广范围内发挥作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还倾力打造中国木版年画共享数据库系统,将抢救工程的成果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依托书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渠道在社会民众之间广泛传播。
中国年画终结式总结,研究成果广获社会各界赞誉。此次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普查工作依产地规模、影响大小与现存状况进行了分门别类整理,其中包括20个素有名望的重要产地,形成《杨家埠卷》、《杨柳青卷》、《朱仙镇卷》、《武强卷》、《绵竹卷》、《梁平卷》、《凤翔卷》、《绛州卷》、《平阳卷》、《高密卷》、《滩头卷》、《桃花坞卷》、《平度·东昌府卷》、《佛山卷》、《漳州卷》、《上海小校场卷》、《内丘神码卷》、《云南甲马卷》、《滑县卷》19个卷本;遗存不多、几近衰亡的20个小产地代表作,收于《拾零卷》中。此次普查工作还特别针对境外收藏中国年画最多、研究颇丰的俄罗斯和日本,单独编撰成《俄罗斯藏品卷》和《日本藏品卷》,这也是俄日珍藏中国木版年画及研究成果首次大规模在中国亮相,其中绝大部分藏品已在中国绝迹。作为地区性年画产地的中国台湾、澳门亦纳入此次年画普查范围。对此项工作,冯骥才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完成了农耕时代中国年画终结式总结”。文化部非遗司评价认为,“木版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前沿的学术理念、科学的调查方法、深厚的人文思想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保护的成功范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