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118期
重庆文理学院坚持以就业创业促进改革发展,秉承“进德修业,博文达理”的校训,形成了“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的办学理念,10年间实现了跨越发展。
——创业至上,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校提出“创业至上”的主张,构建了一个融理论、实践、孵化园与产业园区“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新模式。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年均90%左右。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园。2009年学校拿出沿街门面房3000平方米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2010年又增加1000平方米作为创业研发基地项目。园区计划入驻大学生企业200家,已成功孵化30余家,开发了包括服务外包、贸易销售、文化传媒、会展商务、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项目近30个,仅2010年就有11个创业项目成功通过审核,取得企业营业执照,获得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资金30.93万元。目前,创业园已经带动300多名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学校划拨50万资金作为大学生创业基金,还争取到重庆市和永川区税务局、工商局、中小企业局和财政局等的政策支持,并与兴龙湖服务外包园区结成合作关系。还以“创业先锋班”作为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模拟实验室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模拟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创业实践能力。学校建立起对创业团队的检查制度和学期考核,检查考核创业团队运营、管理及财务情况,根据学生或顾客的信息投诉和反馈,及时做出指导与调整。在每学期末评优奖励,并将监督情况和学期考核结果作为创业团队继续入园的条件。另外,建立了“1+1+1”的创业教师指导制度,给每个创业团队提供1名企业界人士、1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1名校内指导教师作为顾问,以帮助、指导项目团队较为合理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就业为本,合理定位引领教学改革。学校从2001年被批准成为本科院校以来,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核心任务,全面开展了五大教学改革。一是教学内容改革。以“有用、可用、管用”为教学要求,增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及课时占30%-40%。二是教学方式改革。积极推广问题主导型教学、体验—反思型教学、案例教学、专项技能训练等教学方式。采取探究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讨论辩论和自主学习等方法。三是考试方式改革。采取口试、开卷考试、团队合作考试、小组调查报告、案例演示、情景模拟等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四是公共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教学内容,纳入了成人成长、公民教育、品德教育等专题,公共英语实行分层ABC级班教学,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公共计算机课程实行分类分级改革,学院共开发了100余门公选课程。五是毕业论文改革。突破单一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理工科类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艺术类甚至可以用作品创作或舞台表演作为毕业设计;体育类学生则鼓励实施专题研究报告、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
——文化育人,素质拓展增强综合能力。学校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五张牌”。唱响时代“红色牌”。充分利用重庆市、特别是渝西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提升素质的“周末牌”。学校周末文化广场活动坚持举行了400余期,参加演出的学生达23000余人次,吸引校内外观众20多万人次,被称为“重庆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超越时空的“网络牌”。开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泽育网,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开通“校领导与大学生网络在线交流”,已持续开展300余期,成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门特殊课程。凸显特色的“非遗牌”。在全校开设《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教学课程,建立非物质文化展览馆、渝西画派展览馆等场馆,培育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爱学校的优秀品质。注重应用的“实践牌”。结合重庆市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地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联动机制,深入开展“带薪实习”、“三进三同”、“科技支农”、“文化扶贫”、“政策宣传”、“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