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130期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庆祝建党90周年“永远跟党走”活动安排,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七一”期间在教育系统联合组织开展了“中华诵·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诵读活动。
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三部委在“七一”前围绕我党“开天辟地”“井冈山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分别在上海、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地组织开展了五场“中华诵·颂歌献给党”大型红色经典诵读晚会。二是三部委在“七一”前下发《关于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在教育系统中开展“中华诵·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经典诵读活动,构建经典诵读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四川、陕西等14个省(区、市)共组织各类红色经典诵读活动近5万场次,直接参与和观摩师生人数近1400万人,参与学校1.5万所。各地报送了开展活动情况的数百张视频光盘和数千张图片资料。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专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学党史、唱红歌等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划拨专项经费,积极开展活动。如江苏、湖南等省语委在2011年工作要点中对全省推进红色经典诵读行动进行全面部署;甘肃省由副省长郝远任活动组委会主任,省语委、文明办、教育厅三家联合下发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江苏、浙江、陕西、福建等省组织全省师生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广东省教育厅在本厅系统内部举行党员干部诵读演讲大赛;山东、重庆、贵州等地将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纳入督导检查,确保活动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成效、有总结。三部委在五地举办的晚会,均有省级领导参加,教育部袁贵仁等全体在京部领导出席了6月21日的北京篇晚会;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还出席了井冈山篇和西柏坡篇两台晚会。
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地各校结合本地特色,灵活运用“诵、唱、讲”等方式,将革命经典诗文诵读与歌舞、话剧、演唱、器乐演奏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性开展活动,如组织红色诗词朗诵会、演讲和征文活动、红色书籍阅读、红色艺术作品创作展览、红色文艺汇演、红色经典诵读进课堂等活动。上海市教委联合市总工会、文明办、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开展上海市民“读红色经典,诵红色诗篇”大赛;浙江省教育厅、语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等六部门组织开展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暨2011年浙江省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广东省中山市大涌安堂小学师生通过诵读回顾了党史,讲述了优秀党员、团员的成长经历,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朴素感情,中山职院联合三角镇沙栏村党支部、龙瑞小学联合龙瑞村委为当地村民带去了精彩而颇具特色的诵读视听盛宴。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了“读一本红色经典、诵一首红色诗词、看一部红色影视剧、写一份心得体会”活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诵中华经典、唱共产党好—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兰州市万名中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展演活动”。
三、注重宣传,讲求实效。各省(区、市)积极引导,注重氛围营造和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当地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的盛况。各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海报、宣传条幅、校报、校园网等途径,加大对“中华诵·颂歌献给党”系列活动的宣传报道。红色经典诵读五地晚会合成篇、上海篇、井冈山篇红色经典诵读晚会分别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上海教育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等频道播出,扩大了活动的辐射面。上海市将晚会制作成光盘免费发放给各区县和学校,组织编写《红色诗文选编》并印制发放了1万多册;福建省语言文字网对各地和高校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材料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广东省通过校园广播系统、远程网络教育系统对师生的诵读活动进行广泛宣传。
四、成效显著,构建长效机制。各地注重创新思路,提高内涵,着力构建活动长效机制。江苏省坚持将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的基础指标,连续四年开展中小学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引导学校建立经典诵读行动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机制。湖南省将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评审省级经典诵读特色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湖北省潜江市“清明诗会”成为当地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品牌,全市确定了30多所“诗教试点学校”,以古诗考级,古诗韵律操,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为三大特色,形成以试点学校为龙头,全市所有学校全部参与的诗教格局。湖北省鄂州市明塘小学结合学校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建设,持续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营造校园氛围、组织教材编写、科学设置课程、提升师资水平、设立兴趣小组等五大措施构建长效机制,提高学校内涵和办学质量,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及媒体的长期关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