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133期
华中师范大学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强化实践育人观念,推进管理创新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优化资源使用效益为先导,不断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各项政策措施。学校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引领,大力推进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实验室体制改革,使各级实验教学中心基本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和实验课程。同时不断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各项政策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近五年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30余项。如开展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绩效考评,着重考核实验室运行情况和教学效果,促使各单位加强从立项建设到运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使建设投入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全校大型仪器设备通过网络开放共享系统实现在线预约和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并定期进行使用效益考核评估,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引导各机组加大对学生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培训力度,支撑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学校还设立实验教学校聘关键岗位,设置了实验技术队伍正高职岗位。执行实践实验教学经费与实验室建设年度预算制度,每年常规预算3000万以上。每年投入30余万支持近30个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开展了本科生开放实验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并有专项配套经费支持和学分奖励。
二、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积极支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内涵建设,每学期组织和支持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有深度、有广度、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活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各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一体化、三层次、五结合、多形式;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激发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两个特别注重”,即特别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树立“两强化、三促进”的人文社科人才能力培养理念,即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学科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交叉复合能力,充分体现人文社科类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同时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强调实验课程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常规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自主设计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竞赛设计和产品开发相结合。
三、以优势学科和学生创新活动为依托,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学校鼓励各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优势学科,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将高水平教师的前沿科研成果和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本科教学实验内容,使实验课程兼具前沿性和实用性,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结合教师科研,遴选多个课题研究型实验项目充实《生物技术大实验》实验课程,由十多位从事科研工作的教授直接参与实验教学,亲自指导学生在科研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心直接从企业生产实践中筛选、转化实验项目,如针对实习基地所在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开发、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实战实训等方面进行创新型、应用型实验项目的设计。学校将学生创新活动也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7年开始,开展了4批创新实验计划立项工作,共批准国家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60项,校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75项。学校还积极支持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团队协作攻关,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以培养未来教育家为目标,探索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通过搭建校内师范技能培训与测试平台,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师范特色,全面构建综合型、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在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测试和教学能力训练方面,组建了书法测训、普通话测训和未来教室等三个师范生实践技能综合训练平台。在专业学科实验教学能力训练方面,组建了与中学实验项目对接、适应中学新课改要求的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训练专业实验室,精心构建了物理、化学、生物等“中学实验研究与实践”系列实验模块。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上,一方面依托省内外140个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在全国10个省份共建了30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中南,影响全国”的建设格局,“免费师范生服务与素质拓展、教师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农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科研合作、新农村建设服务拓展”等五大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校外实践基地成为了“优质生源、专业实习、学生就业、基础教育研究、教师培训、远程教育、新农村建设”七位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