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西南财经大学多举措确保学生食堂良性运转

2011-09-28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1〕第136期

  西南财经大学把学生食堂视为体现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窗口,作为事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近年来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强化质量监督、完善定价机制、加大学校投入、设立贫困生生活补贴专项基金等多项务实举措,切实保证了自2003年以来食堂饭菜价格和质量的基本稳定,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

  ——优化流程管理,加强成本控制。一是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品质、价格稳定。学生食堂大宗物资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建立时令蔬菜定点采购基地降低运输等成本,缩小自购物资范围,确保主要食品原材料供应、品质和价格稳定。努力提高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非有效性损耗,及时调整菜品种类和结构,确保菜品品质。跟踪统计各食堂实际用餐人数、消费状况等数据,减少浪费。目前,学生食堂每餐提供约80至120余个菜品品种,主、副食高、中、低搭配比例基本为3:5:2左右,且每周都推出10种左右创新菜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二是完善制度框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学校制定了《成本核算办法》、《集中采购管理制度》、《出入库存管理制度》、《管理费支出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核算,确保食品原材料等成本支出透明、可控、适度。同时,建立人性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减少管理层级和人员,提升有效工作时间和效率,并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培训,积极参加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片区交流活动,与兄弟院校同行开展菜品烹饪技术交流等大力加强食堂技术队伍建设,挖掘内生潜能。

  ——强化质量监督,完善定价机制。学校建立了学生食堂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卫生部A级食品卫生监督标准执行食品生产分级量化管理要求,制定了《采购管理办法》、《食品原材料采购索证制度》、《食品工具设备清洗消毒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从硬件建设、流程设计、制度完善等对食品生产、销售和储存从严把关,保证食品质量及卫生安全。实行“外查”和“内查”相结合的食品卫生监督机制,除积极配合政府卫生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外,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检查小组等部门每周不定时对校内食堂、饮食卫生摊点进行检查记录,跟踪管理;定期聘请专业公司对食堂进行消毒、灭鼠,对食堂、餐厅下水道等排污系统进行清洗、排堵等工作,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学校不断加强交流沟通,完善定价机制。2003年,为应对多方面调价给学校带来的压力,学校召开了有学生代表参加的食品价格听证会,对食堂部分主、副食品价格进行适当调整,确定食堂菜品价格标准。目前,学生食堂基本伙食仍执行2003年学校食品价格听证会确定的菜品价格标准,还提供相当数量的低价菜、免费汤,米饭价格保持不变,基本满足了校内师生多层次的就餐需求。学校还实行材料核算公开制度,公开食堂主、副材料价格;通过“校领导在线交流”、网络论坛、问卷调查等多种意见收集渠道,让学生参与食堂管理与监督。近年“学习生活空间恳谈会”的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饮食服务的满意率均在85%以上。

  ——不断加大学校投入,积极拓展经营性项目。一是强化食堂公益属性,积极加大学校投入。学校把“学生基本伙食”定位为“保障性服务项目”, 2010年投入200余万元引进肉类加工系统、米饭生产线等先进生产设备,实现了学生食堂加工标准化、流程一体化,在确保原材料加工质量的同时,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支出,实现节能、减员、增效目的,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学校在“奖、助、贷、补”学生资助体系基础上设立了贫困生生活补助专项基金,进一步强化学生资助体系的个性化、针对性建设,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提供300—8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对因突发性灾害而导致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临时性生活补贴;对经学校认定的特困生每月给予100元生活补贴,直接打入学生就餐卡;为研究生提供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冬季困难补助;扩大研究生“三助”覆盖面,增加本科生勤工助学岗位数。三是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用其它经营性项目的盈利弥补学生食堂经营亏空,以此平抑伙食价格,保障学生基本伙食价格稳定,确保涉及师生基本利益的主要保障性项目一直处于低价格、好品质的运行状态。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