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139期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部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务院西部办)与浙江大学共建,自2006年成立以来,坚持“研究西部、服务西部”的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服务基地、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国际合作与交流基地”的目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致力于西部大开发中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西部人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西部研究平台和政策智库。
——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研究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西部院成立了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基金,面向社会公开进行课题招投标,汇聚优势力量开展研究;依托“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区域经济理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空间经济学”,对其给予学科支撑;同时还依托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统计局统科所,积极推进西部数据中心建设。2008年以来,西部院先后承担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呼包银重点经济区规划》、《西部地区“十二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直接参与起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每年编撰《国家西部开发报告》等。研究成果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充分肯定。如,《西部地区教育扶贫移民问题研究》提出的“教育扶贫工程”相关建议,得到温家宝、李克强、回良玉、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刘延东国务委员批示认为,建议极富远见,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要求相关部委尽快研究制定总体方案,启动试点。
——构建重点地区研究平台,开展东西互动合作。为了有效整合学校优势资源,更好地服务西部大开发,浙江大学提出了“古今会通、东西互动、中外认知、文理交融”发展方针。其中“东西互动”就是要构建并充分利用西部院这一特殊的工作平台,集成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创新管理研究中心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力量,立足浙江和东部经验,服务西部发展,使合作从简单、短期的项目合作发展为长期性、持续性的机构合作。西部院依托广西、重庆、西安等省市发展改革委设立分中心,逐步构建上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连西部重点地区的发展渠道,不断拓宽西部院与西部省市的合作空间。以分中心为纽带,针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积极借鉴以往对东部地区尤其是浙江经济社会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为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研究成果获得西部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创新育人模式,着力培育西部人才。西部院充分发挥浙江大学高素质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为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和能力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实施西部地区干部MPA教育计划。目前,项目已培养学员500余名,其中藏族、壮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生源约占20%,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委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二是根据西部地区人才需求,发挥浙江民营经济活跃的特色和优势,开发系列培训项目,开展西部管理干部培训。培训区域覆盖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举办50多期,培训各级党政干部3000多人。三是积极争取西部各省在浙江大学建立培训基地,创办全国工商联企业家培训基地。四是与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西藏大学等西部12省(区、市)的高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对口支援等工作,选派优秀的干部、教师到西部挂职,为西部发展服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