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浙江工商大学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2011-11-01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1〕第157期

  浙江工商大学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实践教学与企业结合、与教师科研相结合,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逐渐理顺了实验室管理体制,并通过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构建“点线面体”实践教学体系。“点”型实验教学是以课程实验为单位,以基础实验教学为主,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主要由各专门实验室承担。“线”型实验教学是以模块课程为单位,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或同一学科的不同专业、或跨学科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和融会贯通能力。“面”型实验教学是以仿真实验为单位,以模拟训练、模仿制造等仿真实验为主,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学会用计算机操作各类实际业务软件,学会各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学会单元操作过程的连接、对已有技术(原理)用途的进一步拓展、对已有技术(原理)的综合性应用,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和开发,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和学习创新方法的目的。“体”型实验教学是以创新实验项目的设计为单位,以学生自主实验立项为抓手,搭建多种创新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类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主要由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创新实验室承担。在“点线面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更关注“体”型教学,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经费,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并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发表、出版、孵化、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采用“三开放”实验教学方式。“三开放”即时间、空间、内容三开放。时间上,每周7天,每天13小时连续开放,学生可以在开放时间内,预约特定的实验场地与实验仪器设备,或进入无需预约的一般性开放实验场地,根据实验指导书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在空间上,在开放时间内,学生不仅可以进入相关的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还可在能接入校园网的任何地点,访问部分实验室的网上实验系统,完成实验操作,通过现实场地与虚拟空间的结合,物理设备与虚拟设备的结合,实现了实验空间的大开放。在内容上,学生不仅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实验流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学校实验室不仅对本校师生开放,还免费对校外开放。

  三、采取“三结合”实习教学方式。“三结合”即实习、实训、实战三结合。统计实验中心在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等地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在基地实施调研,回校利用实验室统计数据、制作网站,连续发布实时数据,把我国专业市场的发展引入“指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武强年画雕版印刷工作室,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暑假到武强学习制作,带回专门的印刷工具,不仅在校内印刷了许多年画,布置了年画墙,还走进社区,让中小学生及家长亲手制作,传承、传播了民间艺术。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杭州市劳动局、杭州市民政局共建的“大学生见习实训创新实践区”,每年有近百名学生在实践区锻炼了能力,服务了社会。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立了“软件外包”实践基地,直接引入服务外包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得到与在企业一样的实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软件开发与外包服务能力。基地目前共完成了50多个软件外包项目的开发,经过实战训练的学生,绝大部分被知名软件企业录用。

  四、融“商科”特色于实践育人全过程。学校为突出“商科”教学特色,在实验教学体系中,逐步构建了双专业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如经济+管理、工程+经济、工程+管理、理学+经济、理学+管理等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文理交融的开放实验,鼓励文科专业学生进入理工科实验室,观察微生物实验、普通物理实验、通信技术实验,甚至在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手操作,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鼓励理工科专业学生进入文科实验室参与动漫制作、广告策划、观摩模拟法庭等。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学校特别注重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适应社会需要。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