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167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精神,河北大学依托多学科综合优势,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连续推出精品力作,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开展曲学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曲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文学、音乐、戏曲、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成立曲学研究中心,潜心致力于古代曲谱整理研究。研究中心刘崇德教授多年苦心钻研,成功破译《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我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声乐总集),将其中的6000余首乐谱翻译成五线谱。尘封千年的宋词元曲等众多经典作品得以重返舞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专题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收藏,有效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2011年,曲学研究中心又将流落海外400多年的《魏氏乐谱》影印解译,出版《魏氏乐谱今译》,使已经失传的明代宫廷古乐重新回到祖国,填补我国古代音乐史的一项空白。
加强宋史研究,阐释辉煌中华文明。宋史研究中心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1年宋史泰斗漆侠先生在教育部专项项目支持下,着手规划编纂一部大型“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工作。经过全国60余位学者长达10年的共同努力,7卷本380万字的《辽宋西夏金代通史》正式出版。该书将各少数民族历史融入中国历史的大进程中阐释,充分展现了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业绩,在文化传承、民族边疆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宋史研究中心积极组织力量创新历史的传播载体,利用信息化手段将2万卷历史文献开发成融声、乐、图、文于一体的智能阅读平台——《宋辽夏金元电子馆》,让史学的研究和阅读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
建立研究基地,致力汉语教研推广。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与教育部语信司合作建立现代汉字研究中心,在传世汉字整理研究、汉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汉字信息化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研究中心杨宝忠教授潜心15年梳理研究疑难字,逐一完成了1650个疑难字考证激活,出版《疑难字考释与研究》。国家《汉字大字典》编纂处特颁发证书,表彰其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汉字大字典》第二版修订所作的贡献”。2011年,中心承担了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建设项目“中华字库工程”主体部分——楷书汉字集成的研发任务。此外,学校国际交流与教育中心积极开展汉语研究教学推广工作,合作机构分布在十几个国家20多所院校,并在巴西合作建设孔子学院。
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学校围绕旅游开发、动漫游戏、图书声像出版物策划等组成文化创意服务机构26个,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科研团队扎根老区,深度挖掘狼牙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组合策划了“狼牙山、英雄山”主题文化推广活动,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多元。学校汇聚艺术、文学、影视、新闻等人文学科力量成立动漫游戏产学研实训基地,创作动漫作品10余部,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卡酷动画播出,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多个奖项。目前,学校已成为文化部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合作院校和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动画影片指定制作基地。此外,学校组织课题组对河北民间艺术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出版《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有力推动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