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165期
浙江省诸暨市以“三十码工程”为抓手,采取“五关”、“六定”措施,完善“六项制度”,建立学生接送车长效机制。目前全市中小学共有接送车354辆,日接送学生1.6万余人,基本解决了学生上下学乘车难、乘车不安全的问题,连续六年无交通事故,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以“三十码工程”为载体,确保车辆规范运行。2006年,诸暨市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学生接送车安全管理的意见》,教育局和学校成立了接送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学生接送车的准入、监督和管理工作。目前,诸暨市学生接送车管理工作已基本形成“统一管理、台账齐全、组织严密、多方协作、全员参与”的管理格局。市政府提出“学生接送车三十码工程”,即“安全行驶、安全乘车、安全监管”,限制学生接送车的行驶车速,做到低速不超速;限制学生接送车的乘车人数,做到核载不超载;安装GPS定位仪,做到监管不脱管。2010年暑期,市财政拨款为接送学生的社会车辆安装了GPS定位仪,使接送全程处于运管、教育、学校等部门的联合监管下。市财政还在原有300万元专款的基础上再安排每年75万元专项经费作为限速补贴。如果社会车辆在接送学生过程中发生超速行为,按照第一次书面警告、第二次扣发限速补贴、第三次取消资格的原则处理。“三十码工程”的实施有力保障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
——以“五关”、“六定”为平台,强化日常监管。“五关”是:准入关。交警、运管部门对各校上报的接送车驾驶员驾龄、从业资格等进行审核把关,对接送车辆的车况进行专项车况检测。行驶关。驾驶员在接送过程中必须限速行驶,不得疲劳驾车、酒后驾车,不得超员行驶。交接关。接送车驾驶员每次接送学生到校离校时必须与学校值日教师一同清点学生人数后实行“双签名”。督查关。在接送车辆运营过程中,教育、运管、交警、当地政府、学校等定期或不定期上路督查接送车超速、超载、搭载、漏载、学生随意上下车等情况。每趟车确定一名乘车长,记录每次车辆接送情况,使学校及时掌握车辆行驶状况。培训关。每学期交警、运管、教育等部门都要联合对学生接送车驾驶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测试,各校也不定期对驾驶员组织培训。
“六定”是:定人。即确定接送学生。每辆车在学期初报名统计后,确定具体接送名单,建立接送台账,明确接送人员的基本情况。每日到校离校,驾驶员和值日教师要做好人员清点,确保不漏乘、漏接、漏送。定车。即确定接送车辆。所有接送车辆必须服从学校统一安排,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上报学校及时调配车辆接送。定时。即确定接送时间。学期初,各接送车根据学生情况,在合同中明确接送线路、趟次,每天按规定时间完成接送。定点。即确定接送地点。根据家长意见,按照“就近、集中、安全”的原则确定候车点,并搭建遮阳避雨设施。定速。即确定接送车速。为所有社会车辆安装GPS定位仪,严格按照限定车速行驶,严禁在车辆接送学生过程中超速行驶。定线路。即确定接送线路。学生接送车运营路线严格按校方确定线路行驶,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以完善六项制度为抓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诸暨市建立健全六项制度,形成了“政府主责、部门主管、学校主体”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教育局将学生接送车安全工作列入交通安全工作会议内容,吸收学校负责人参加,重点研究解决影响学生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政府适当补贴、家长合理分担”的学生接送车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每年拿出375万元用于补助学生接送车辆。三是建立车辆定期审验制度。定期对学生接送车辆的运行资质、交通线路、车辆状况等进行审核和检查。四是建立用车申报制度。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用车时须向教育局申报,并提供与车辆提供者签订的规范合同、外出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等。五是建立安全培训制度。教育局联合公安局每年对驾驶员进行两次安全知识培训。六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将学生接送车安全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安全工作综合考核指标,对因工作措施不落实、安全隐患未消除而导致学生接送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