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177期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协议。十年来,两校遵循“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创新力量和资源,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了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协同探索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两校利用各自的办学优势和教学资源配置互补的特点,在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开拓创新教育教学新方法。通过互开素质教育课程、互开辅修专业、互修双学位、互推免试研究生、互聘任课教师、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合作办学以来,互开素质教育课程50多门,57000人次选课;互设辅修专业2个,2400名学生学习;260余名学生互修双学位;400余名学生互推免试研究生。教师资源强强联合,两校名师如数学大师陈省身、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中科院院士张春霆等都曾为对方学校学生授课;建设天南大联合实验楼,供两校学生共同学习实验。此外,两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联合培养基础性综合人才和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两校合办“分子科学与工程”和“光电子技术科学”两个新专业,联合招生并进行轮换制培养,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小组,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聘任授课教师。自2003年开始招生以来,有300余名学生毕业。合办的新专业填补了我国高校的专业空白,培养了一批紧缺人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两校通过开设互选课程、互聘教师,促进资源共享和学生多元化成长;举办“天南大研究生学术交流节”,形成包括院士论坛、院长论坛、人文沙龙等子栏目在内的“天南大讲堂”和“天南大研究生学术征文”等活动。近年来,天南大讲堂共举办约80期,参加学生近20000人次;天南大学术征文收到研究生学术论文1200余篇。在此基础上,两校正进一步筹划推出硕博“双学位”项目、“双导师”制、研究生精品课程等。此外,两校积极将联合培养的优秀人才输送到天津市的重要岗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协同探索科技创新能力跃升新模式。两校从联合建设科研基地入手,以学科共建为核心,携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共建科研基地,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依托两校优势学科群,共建刘徽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天津绿色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科研基地,聚集大批高端人才,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刘徽应用数学研究中心邀请国际应用数学大师林加翘、中科院院士吴文俊等知名数学家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有力发挥应用数学学科前沿项目的辐射作用,增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融与合作。天津绿色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汇聚两院院士12人,有国家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国家攻关计划1项,863计划17项,973项目9项,攀登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近70项。二是共建优势学科,推进联合创新性研究。根据双方学科布局,选择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学科,进行高起点重点建设,构建学科强强合作、互动互补的良性发展机制,以形成一批强势学科和扶持一批新兴学科。目前两校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依托,建设通用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研究平台,为开展无线通信、高速光通信系统、微纳技术与集成系统等研究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联合创新性研究。
——协同优化体制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及服务保障系统。两校图书馆签署馆际互借、互阅协议书,互为研究生及教师办理对方借阅证。互相开放图书借阅、期刊及电子阅览、文献传递、查新查引等服务。搭建具有先进水平的电子阅览及网络教学环境,丰富了外文期刊、网络数据库等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双方师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二是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创建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大型仪器开放使用协作网”,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专项经费,形成大型仪器共享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天津市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目前,仅天津大学入网共享的大型设备就有177台,价值约1.6亿元。此外,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还实现了网络千兆互联,大大提高了网络数据传输速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