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173期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全方位开展支教系列活动,着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坚持“典型引路、制度约束、活动促进、奖惩激励”,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连续6年实施师德建设“百千万工程”,开展“扬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扬州市十佳师德标兵、“百优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广大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典型。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一是建立五年制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机制。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乐教适教学生,学习期间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学习期满毕业并经考核取得从教资格的,由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编制并安排至所属农村小学工作,任教年限不少于5年。2009年以来已招收217名优秀师范生。二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每年农村中小学教师参训人数占县级以上各类培训教师总数80%以上。2008年起,开展农村英语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用3年时间,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三是利用网络让农村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05年,首次举办全市特级教师专题讲学活动,进行网上直播,农村教师可同步或过后点击收看。2006年起,在扬州教育网开设同步课程栏目,制作300多节“骨干教师新课改示范课”,供全市中小学教师收看。
三、建立支教制度,实施教育帮扶。一是开展城乡教师结对交流活动。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开展千名城乡教师结对交流活动。2009年起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校长和教师围绕备课、教研、教师培训、德育等进行网上互动交流。截至目前,全市343所城乡学校实现网上结对共建,近3000名学科教师分别结对。二是组织开展帮扶支教、送教下乡活动。市教育局连续5年定期组织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江都市建立机关人员定点联系农村学校制度,每个科室联系2至3个乡镇,机关人员每人联系一所农村学校,定期到农村学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四、强化政策倾斜,落实经费保障。一是师资补充向农村学校倾斜。各县(市、区)每年招聘的新教师,绝大多数补充到农村学校。邗江区将新进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二是评选政策向农村倾斜。扬州市在各级各类职称评审和骨干教师评选文件中都明确规定“城镇教师有一年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经历的优先”、“乡镇及以下农村教师可适当放宽要求”。三是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教师政策性工资福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上划县级政府,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09年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部落实到位。
五、优化用人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一是坚持“凡进必考、资格准入”制度。根据《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意见》,人事部门核准招聘计划后,按规定程序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招考过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所有教师都实现持证上岗,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师资力量。二是全面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全市学校与所属教职工签订《全员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三是全面实施岗位逐级聘任制。学校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责任,组织逐级聘任,教师竞争上岗。强化对教师学历与业绩的要求,对学历不达标者一律从教学岗位转至后勤岗位。四是全面实施校内结构工资制。配合绩效工资的实施,各地均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优绩优级酬”的机制,农村师资得到优化组合、师资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