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取得重要成果

2012-03-02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2〕第15期

  经过两岸专家通力合作,2012年2月8日,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许嘉璐,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叶克冬,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出席发布会,共同发布两岸合作成果,开通“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许嘉璐在致辞中说,以沟通两岸文化为初衷的中华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知识库”给两岸人民和世界一个美妙的回答,中华民族有智慧、有能力把两岸共同关心的事情办好,必将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为世界的和谐与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海峡两岸同源同宗,有相同的思想文化传统,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但具体到字词的形、音、义及语用层面,仍存在不少差异。大陆在推行简化字、废除异体字和旧字形以后,这种差异更为明显。为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消除影响两岸交流中的语言文字分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提出:“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2010年初,两岸民间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正式启动。

  工具书具体编纂工作,台湾方面由中华文化总会负责统筹,大陆方面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组建专门工作班子,确定由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李行健等领导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承担大陆方面编写工作。该编写组已成立20余年,多由退休老专家组成,先后有150多位老专家在组内工作。编写组在没有编制、没有专门办公地点、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开拓性地完成各项任务,积聚了厚实的人才资源,具有丰富的辞书编纂经验,已先后完成了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代表的系列规范型语文辞书及相关论著30多种,同时研制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两项国家规范标准。

  两年来,两岸专家学者秉持“积极推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对方,平等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两岸语言差异从求同存异到化异为通、再到化异为同。考虑到大陆、台湾通行的字体,过去统称简化字和繁体字,双方各自称谓并不相同,编者们发挥智慧,大胆创新,在编辑的第一本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中改称为大陆规范字形和台湾标准字体,获得了双方认可。对于字形或读音不同的字头和词条,采取“双呈”的形式,即大陆版规范字形在前,台湾版标准字体在前;注音也分别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双呈”的形式。这种编排不仅便于双方大众阅读,也使双方逐步了解繁简字以及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的不同。

  目前,《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全稿已经付梓,共收字7000多个,收词35000多条,全书约250万字,预计今年6月正式出版。拟于2015年出版的《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计划收录约100个学科的对照名词,目前已完成25个学科16万条名词的对照工作;《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拟收录两岸科学与技术领域常用名词约2万条,已完成6个学科8000余条专业名词的比对。大陆版“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主要内容涵盖两岸合作成果和中华语言资源,与台湾版网站相互辉映,全面展现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烂多彩,将向全球中华语言文化爱好者免费开放。两岸专家学者还将在《两岸常用词典》的基础上,用4年左右时间编纂一部《中华语文大词典》。

(责任编辑:王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