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积极探索“五个三”模式
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2012-03-06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2〕第16期

  华中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教育内容,通过建机制、抓队伍、强载体、办活动、细帮扶的“五个三”模式,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立体网络。

  构建民族团结教育三项长效机制。一是整体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制定《关于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见》,系统规划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工作要求。二是建立思想动态调研机制,通过与少数民族学生定期谈心、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选拔少数民族学生担任信息员等形式,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三是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分别建立了学院领导、党支部、辅导员、学生党员等少数民族学生的联系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和培训,以主题论坛等形式在政工干部中交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经验,提高政工干部处理民族事务及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二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学生干部选拔、评优评先、组织发展等工作中,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依靠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三是注重发挥新疆教育厅派驻学校挂职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和专业优势,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咨询与服务。

  用好民族团结教育三大载体。一是形势与政策课载体。在学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对全校学生开展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等“四个认同”教育。二是党校、团校培训载体。通过培训引导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三是学校宣传载体。通过广播台、电视台、校报、橱窗、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少数民族学生的先进事迹,使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增强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三项特色活动。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活动。宣传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甘肃藏族学生刘宏栋、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青海回族学生侯玉帮等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典型。二是开展好一年一度的“民族团结教育周”活动。包括“民族文化图片展”、“少数民族服饰秀”等项目在内的“校园民族风情嘉年华”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三是开展好少数民族重要节日的欢庆活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集中组织少数民族学生的节日联欢晚会、座谈会、发放节日补助,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尊重和温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三项帮扶工作。一是积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给予经济资助。二是对文化基础课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导师制”、“学长制”,安排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三是积极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责任编辑:王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