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发挥直属高校科技优势
服务区域战略新布局的政策建议

2012-06-26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2〕第108期

  编者按:服务区域战略新布局是新时期高校的战略使命,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最终的办学目标,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体制,主动担当,奋发有为,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持。

  现转发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第10期《发挥直属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区域战略新布局的政策建议》,供各地各高校参考。

  [摘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区域战略新布局凸显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军群体,具有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基础条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组织和引导直属高校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动担负起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部直属高校(以下简称直属高校)分布在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集中了我国高校大部分高端拔尖人才和科技创新精英团队,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领军群体。面对“十二五”时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结构性新变化和金融危机引发的连锁性新挑战,国家正在对全国主要重点区域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和功能布局。直属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人才、科技和智力优势,履行服务社会职能,适应新需求,寻求新支点,主动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必须践行的战略性任务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及战略规划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关注单一城市或地区转向城市群和相关大区域的功能性战略布局,这已成为当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举措,使得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凸显,区域板块呈现多极支撑竞相发展的新态势。

  1.我国区域经济圈与城市群逐渐成型

  新一轮区域战略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从过去以行政为主导的方式,转变为以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集聚方式谋划发展目标。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圈等一些重点优势区域的集聚作用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主体功能区改革发展任务明确

  “十一五”以来,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定位。通过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布局。国务院先后批准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凸显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向和改革,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区域战略新布局的时代特点鲜明

  区域新布局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和重点发展任务,大体上可以分成六类区域:一是综合性改革试验区域,主要有“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沈阳经济区”等。二是对外开放区域,主要有“海峡西岸经济区”、“横琴新区”、“图们江区域”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等。三是特色地域的经济振兴开发区域,主要有“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四是资源与生态保护开发区域,主要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及“甘肃省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五是已有基础上的深化开发区域,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六是特殊重要的“新区”,主要有重庆“两江新区”等。

  区域战略新布局形势下,各区域具有共同的任务和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需要,契合“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促使高新科技产业的孕育、集中和成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因此,直属高校必须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做出战略调整,积极主动应对,全面高效为区域战略新布局服务。

  二、直属高校具有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基础条件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如今高校的角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开始突破传统界限,更多地融合于邻近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其功能定位不仅是“教育”和“研究”功能,而要更多地发挥第三种功能,即与区域紧密联系,主动围绕区域开发、区域参与、区域创新组织等展开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为此,人们也将高校喻为“经济发动机”、“科技人才库”和区域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创新园地”。直属高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军群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和利益主体。

  1.直属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人才和高层次智力支持

  直属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优势突出、科技人才密集、整体研发能力强、整体科研实力在全国处于前列等优势。近年来,直属高校积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基础性研究;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面向企业需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直属高校是各种专业人才和专家聚集之地。

  2.直属高校在促进区域科技进步中贡献突出

  高校中“开放、流动、融合、自由”的良好科学研究环境与学术氛围,使得高校成为孕育创新和思想智慧的沃土,成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源头之一。直属高校在输送大量支撑中国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高水平成果。以2010年国家级奖励为例,直属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17项,分别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76%和68%;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75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59项。直属高校通过直接创造和研发新的科研成果,并且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区域科技进步。

  3.直属高校产学研合作在区域结构优化中效果明显

  直属高校以其雄厚的科技力量,以及所拥有的学科门类齐全、技术人才密集、实验设施先进等优势,逐渐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区域产学研结合的中坚力量,在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直属高校主动将经济与科技结合,以其特色的专业和具有竞争力的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向区域输送高级人才、输出科技成果,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和科技管理水平。我国已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属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44个,约占64%。这些科技园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直属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隔膜与脱节,既制约了直属高校改革与发展,亦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尚未到位、主动性和互动性有差距、直属高校与企业合作不够充分、直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衔接与适应滞后等。

  三、直属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新布局的政策建议

  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于技术和知识创新、扩散及应用,这就要求作为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及科技创新重要发源地的直属高校,在我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应当主动担负起重点区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积极引导,组织直属高校为地方服务

  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区域战略新布局,引导直属高校完善发展战略,树立开放与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直属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自身发展的契机,实现自身价值,拓展发展空间。按照国家对各区域板块的战略定位适当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组织直属高校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图。教育主管部门从战略高度谋划直属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进行协调、服务和牵线搭桥,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直属高校与区域内外的地方政府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分析需求,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和优势

  适应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静态、被动的规划和计划方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机敏的判断,应对急剧变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尽可能在区域战略新布局中抢占先机。认真分析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的需求,明确其对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要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转变。

  3.就近为主,联合其它高校共同开展持续服务

  以就近服务为原则,根据区域现实需求,坚持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便将直属高校的人才与科研优势迅速转化为区域的现实生产力。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在区域范围内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力量配置上应以地处该区域或邻近的直属高校为主,联合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其他直属高校,主动前往新发展区域的政府与管理部门了解需求,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人才紧缺,组织力量提供重点研发与人才智力支撑,进行知识创新的全方位服务。推动直属高校与联合地方高校、与重点企业(集团)、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进行互动合作,从而形成整体力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服务。

  4.创新模式,探索和拓展产学研合作方式及建立联合创新基地

  进一步打造和强化产学研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产学研过程中的科技成果转化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产学研的合作模式逐步从政府推动向企业、大学为主导过渡,从单一项目合作为主,向长期战略合作转变,促进产学研合作向常态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直属高校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资源,积极创建创新基地。鼓励直属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建立创新基地,发挥直属高校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科研能力和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进一步丰富合作形式、完善合作机制、扩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5.改革优化,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和新建学科专业

  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特征化的趋势下,各直属高校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寻求差异化发展。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及市场间的沟通和协作,动态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适应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的需求,对直属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进行合理规划,适时修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考虑新建学科专业,调整优化部分边缘专业。在保证学科专业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区域战略新布局对直属高校在人财物调配方面进行适当调控,加大对当前区域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的支持力度。(撰稿人:陈德敏,重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王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