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江苏泰州着力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文”

2012-07-03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2〕第113期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活动(简称“三进”活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打造校园特色文化,着力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文”,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力推动,因校制宜。出台《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活动的意见》,成立了市教育学会书法和诵读专业委员会,各地、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运用课改“星光大舞台”,开展书法和诵读指导优质课评比活动。下发“三进”工作合格校、示范校、特色校的评估细则,将“三进”工作列入对各地各校以及教师、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遴选了30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作为示范点,积极探索,打造特色。

  各地各校立足校情,因校制宜,广泛开展经典推荐、诗文诵读、校园主持人大赛、书法绘画比赛、黑板报展评、手抄报展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意新颖,特色鲜明。靖江市马桥中心小学提出“说有基本要求、写有时间安排、读有详细记载”,编写了《诗文诗趣》校本教材,编排了古诗韵律操。黄桥初中建立了3个书法和诵读名师工作室。靖江实验学校坚持“一背、二行、五分钟”(每天早读课50字左右美文背诵,每天二行钢笔字练习,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诵读、演讲)的常态训练。

  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为保证“三进”活动课时需要,明确要求各地、各学校从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1节书法指导课和1节诵读教学课。此外各校还自行安排语文课前几分钟的的诵读展示、每天中午二十分钟的读书写字等等。为保证“三进”活动教材需要,鼓励学校在用足用好现有课程资源的同时,编写校本书法、诵读教材。有些地方还编写了电子阅读教材。为保证“三进”活动师资需要,采取能者为师、专兼职结合、校内外并举的办法,组织书法和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强“三进”活动师资队伍建设。靖江市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省书法等级考试。姜堰市实施青年教师“小黑板”工程,人人有一块小黑板,天天练写粉笔字,周周展示书写成果。

  持之以恒,全面深化。将“三进”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结合起来,融入教学常规,结合新课标的新要求,实现普通话、书法、诵读的教学内容的课程化、系统化,教学管理的梯次化、序列化,使得“三进”工作常态化。在做好普通话进校园的全覆盖、高标准、浓氛围的基础上,将重心转向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在诵读经典美文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美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侧重软笔教学,鼓励更多学校争创“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等。以专项课题、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探索诵读、书法指导课的基本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用专业的力量支撑“三进”高位发展,全面提高“三进”工作水平,使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深化语言文字工作的系统工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基础工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工程。

  通过广泛深入开展“三进”活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责任编辑:王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