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2〕第144期
重庆市以“卓越课堂”为抓手,实施九大行动计划,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普遍达到“有效课堂”要求。
一是课程建设计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纳入地方课程内容。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和学生兴趣,开发特色文化建设、乡土资源发掘、学科拓展内容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二是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计划。建立课堂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和教师点评中有效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是新课程领导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集中培训、考察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对分管区(县)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市级专家团队等开展培训,培养一批“卓越课堂”行动的领导团队和专家团队。
四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立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定期举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案设计、课堂教学等比赛,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建设“卓越课堂”,提升教学能力,努力提高学校课程改革整体水平。
五是学生能力提升计划。广泛开展读书、演讲、书法教育等活动,减少考试次数,给予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力所能及的实践问题。
六是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计划。到2013年,全市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和教学器材配备。到2015年,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覆盖率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建设率达到90%以上,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0∶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育信息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0%以上,各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
七是课程辅助活动推进计划。开展每天1节的课程辅助活动课,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活动项目,实现课程辅助活动课程化。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确保学生参加课程辅助活动覆盖面达到100%。将学生参加辅助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期进行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是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计划。以教学预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六个维度为重点,建立课堂预设、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三位一体”的卓越课堂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创造性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
九是课堂开放计划。建立学校课堂开放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卓越课堂”教育体系。定期举办“课堂开放日”活动,让广大家长、社会团体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聘请“家长义工”,开设“家长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授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