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西南大学“四个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2-02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5〕第3期

  西南大学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制度建设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显隐结合,注重交融渗透。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精品课程,聚焦时政热点和学生思想困惑,组织开展“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青春的时代境遇”等主题讨论活动。建立云教学中心,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在线交流和答疑释惑,开展启发式、体验式、情景式和交互式教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拓展隐形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橱窗、展板、宣传栏、广播电视、手机报、官方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介质,采取生动有效的方式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推进“三爱三节”和“三走”活动常态长效,在学生中发起“做一项体育锻炼”“做一次清扫”“做一件好事”“学一项技能”等活动。出台《大学生诚信守则》和《大学生诚信管理系统》,编撰《大学生诚信读本》,深入开展诚信教育。

  坚持实践养成,注重亲身体验。深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在广西百色、四川广安等建立150多个实践育人基地,积极构建全国重点团队、市重点团队、校队、院队、返乡小分队、个人分散实践“六位一体”的组队格局。每年组织5万余名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强化体验教育,开展青春导航行动、建功行动、圆梦行动、聚力行动,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体验的有机统一。打造公益志愿服务品牌。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长效,使“温暖别人、温暖自己、温暖社会”成为校园风尚。组建晚霞专家服务团、科协服务团10多年扎根重庆市石柱县,推广农技、智力支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被誉为“晚霞映红丰收的田野”。组建“星期日英语班”“火柴头”“红帽子”志愿者服务队,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展义务培训、劳动和服务,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榜样示范,注重激励引导。发掘身边好人好事。开展“校园自立自强好青年”“校园诚实守信好青年”“校园最美环卫工人”“校园最美宿管”等身边好人评选,选树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让校园里亲切生动的平凡人、身边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着力宣传典型事迹。通过大学生荣誉周、“五四”评优表彰等活动,以先进事迹报告会、主题巡讲、歌咏、朗诵比赛、视频展播等形式,大力宣传近年来学校涌现出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黄希庭、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罗凌飞,中国大学生自立自强标兵、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刘静环等身边典型,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

  坚持文化熏陶,注重传承创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国学季风“五个一”系列活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缅怀革命先烈,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团日、汉字听写“一站到底”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借力时尚文化资源。充分运用网络语言、图文影像等现代时尚元素诠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心中话儿向党说”微博大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谈”在线交流、“两会代表面对面”微访谈、“青春因奋斗而美丽”微话题、诚信主题美术作品展、“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推出弘扬正能量的微电影、校园MV、舞台剧近80部,其中《似是故人来》获重庆市大学生艺术展演微电影类一等奖,《边城》获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摄影奖。

(责任编辑:王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