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5〕 第10期
复旦大学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提升教学效果为核心,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着力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优化队伍建设,让教师善讲课、讲好课。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一是构建梯度合理、学科背景多元的教学团队。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军人物担任课程建设带头人,学科背景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经济、法学等,授课教师平均年龄43.5岁,三分之一是“80后”。二是开展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定期举办理论讲座、学术论坛、学习沙龙,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形成“议题动议+材料准备+集中讨论+形成共识+进入课堂”的流程机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三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科研启动规划,在绩效考评中给予政策优待,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理论培训、教学比赛,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成为校园“明星人物”。今年3月,关于“上百名大学生周五晚上不回家、冒雨前往复旦大学‘80后’青年教师陈琳的课堂,修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新闻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有趣味、多互动。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马工程”统编教材和重点教材内容为主线,从具体问题切入,编写辅助教材近10本、经典案例50余个,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二是紧贴时政热点。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将时政热点融入授课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热点进行深入分析,解答学生思想困惑。三是打造网络平台。建设集选课、测验、师生互动等于一体的课程共享平台,设置“大课堂直播互动” “进阶闯关”等环节,让学生可以随时与名师零距离交流和开展自我探究式学习。四是加强心灵沟通。教师结合自身的学术成长和思想成熟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心灵成长史,用心灵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同时依托自身学科背景,多视角分析问题,增强教学感染力。
强化理论支撑,让教研相促进、共发展。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撑功能。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计划,整合校内学科力量,集聚相关人才资源、理论资源和平台资源。二是聚焦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2009年以来,连续组织编写出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项目,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近10部。三是开展教学效果调研分析。每学期开展4-5次教学效果检查,结合学生对课程评价结果,就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转化为学术研究的新方向。编写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使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相互促进。
注重实践体验,让学习接地气、见成效。完善实践平台建设,强化课堂与实践的融合。一是完善制度设计。将实践环节纳入课程考试评分体系,每学期要求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得分计入期末考试总分,获优秀调查奖者可申请免考。二是引入鲜活实例。创设“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2004年以来共邀请全国50多位市委书记、市长向大学生介绍各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成就,把最前沿的实践、最鲜活的案例、最真实的故事引入课堂。三是交流实践感悟。2007年来,坚持每年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活动,今年还举办了首届“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的体验感悟上升为对国情社情的深刻认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