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5〕第12期
近年来,北京、青岛、成都积极探索解决中小学生课后看护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多路径探索托管方式。北京市教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组织、学生自愿”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课外活动计划。海淀区采取区教委统筹指导,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三级联动,学校自主组织实施的工作方式;西城区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区建设百所学校少年宫,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自主参加各类课后活动。青岛市教育局联合青岛市家校合作促进会,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市内三个区的小学全面推进“以学校家委会为主导、学校参与配合”的托管工作。成都市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以公益托管为主的课后活动服务。成华区发挥社区教育学院、区青少年综合活动中心的优势,组建教师队伍;青羊区采取社区独立承办和社区联合学校、其他社会力量承办的方式,开办“社区少年宫”;邛崃市注册成立“邛崃市学生素质教育营”,招募志愿者,提供无偿课后活动;部分区县引入市场机制,聘请专业机构(人员),按照非盈利和学生自愿原则,提供低偿课后服务。
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北京市政府2015年按城区生均每年700元、郊区生均每年900元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聘请社会人员参与课外活动计划;市教委会同人社、财政部门向参与活动计划的校内教师提供绩效奖励补贴;各区县积极筹措经费,保障活动计划顺利实施。成都市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成华区投入专项资金416万元,用于课后活动项目建设;邛崃市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志愿者生活、交通等补贴;青羊区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引导作用并设立专项补助经费,支持“社区少年宫”建设。青岛市指导家长委员会采取企业赞助、家长义工、适当收取费用等方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入学校开展收费托管。
多举措保障服务质量。青岛市加强托管课程建设,指导学校开展兴趣培训、阅读、游戏、体育活动等,加强安全管理和工作监管,指导学校建立包括学生交接、值班记录、挂牌上岗、监督巡视等内容的安全管理制度,严禁学校利用托管时间组织学生集体上课或补课。北京市引导区县搭建课外活动资源选课平台,以菜单和套餐的形式提供课外活动服务,学校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建立学校间结对关系,统筹安排校际间课外活动,实现学生跨校参与活动。市教委将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督导范围,各县区将课外活动实施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成都市青羊区把“社区少年宫”建设纳入街道办事处年度目标考核,对履约不到位的机构实行末位淘汰;邛崃市建立留守儿童放学后托管服务督查机制,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确保课后服务质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