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各地各校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2015-06-02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5〕第18期

  各地各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开足上好体育课。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四川简阳中学等根据学生兴趣,设置篮球、游泳、舞蹈等20余个课程模块,帮助学生学会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天津市天穆小学开展花毽特色教学,编写《花毽校本教材》,列入体育课必学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制作《体育与健康》“慕课”,通过微视频、动画、图片等讲解体育知识。上海市试行高中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分项目、分层次开展小班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浙江大学实行公共体育会员制教学模式,为学生“会员”配备导师,引导学生掌握健身方法,培养良好运动习惯。

  发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课外锻炼。内蒙古、甘肃、河南、山西等地将射箭、毽球、藏族锅庄舞、空竹、花鼓等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课外活动,促进传统体育传承创新。河南郑州金水区中小学实施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管理,因地制宜开发啦啦操、垒球、轮滑等活动项目,保证学生运动时间。吉林大学依托60多个体育类学生社团,每年面向学生开展100多项群众体育竞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针对新生开展定向越野、骑游团、环城健康跑等竞赛,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广东、安徽每年举办数十项青少年体育比赛,促进学生加强课外锻炼,展示运动风采。

  着力文化建设,营造体育浓厚氛围。北京市推进“阳光体育科学健身校园行”,通过冠军励志教育、科学体质检测、健康报告会,在中小学营造重视体育运动、关注身心健康的氛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组织万余名学生参与青奥会、亚青会志愿服务,引导学生感受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中山大学组织师生参与“募跑计划”“我运动 你公益”等活动,携手热心人士在体育锻炼中实现公益理想。江南大学评选“我身边的运动达人”和“最坚持”“最协作”“最拼搏”运动员,扩大体育运动的校园影响力。厦门大学运用易班、微信、APP等新媒体,发起“运动英雄榜”“你动我来拍 青春展风采”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增强基础能力,提升体育保障水平。甘肃省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投入200所学校的体育艺术教育软硬件建设。陕西省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7.5亿元,市县配套1.23亿元,改造中小学“土操场”。浙江省实现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全覆盖,为预防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提供保障。山西省推行中小学体育活动校方责任险,从政府财政和学校公用费支出。深圳大学向每名学生发放200元体育场馆费用补贴,鼓励学生积极锻炼。湖北省组织农村体育骨干教师7000余人到高校参加岗位培训,提升农村体育教学整体水平。江苏省通过外聘、转岗等途径补充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实施“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对2万多名体育教师开展轮训。

  突出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河南将足球列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要求学校每天大课间开展1次足球活动,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每年举办1次班级足球联赛。山东计划到2017年重点打造20所高校、60所高中、200所初中、800所小学为足球特色项目学校,建立贯通大中小学的四级联赛制度。上海市构建大学高水平足球运动队、中学二线运动队、中小学足球项目传统校“一条龙”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河海大学择优选拔在校足球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促进足球人才可持续发展。成都市将校园足球纳入各区(市)县工作考核和学校教育工作评比体系。甘肃省将校园足球纳入全省千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指标。厦门梧村小学以本校足球队为原型,创作拍摄微电影《hey! 我的足球梦》,在校园内外传播足球文化。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