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5〕第31期
各地各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
培育优质课程。江苏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艺术课程总量必须达到总课时数的11%,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必修课程应保证108个课时、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且保证72个课时。天津大学开设西洋管弦乐器演奏、摄影艺术培养等30余门艺术实践课。中国药科大学开设戏剧欣赏、书法与美学等课程30多门,要求本科生取得公共艺术选修课学分方可毕业。河北乐亭、四川双流、西藏林周等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充分利用当地乐亭大鼓、川剧、锅庄舞等艺术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福建晋江开设南音、闽南童谣等95项闽南文化特色课程。广西发掘民族艺术文化资源,开设瑶族金锣舞、壮族“呢的呀”等音乐鉴赏课程。
创新艺术活动。厦门大学每年举办“中文有戏”大型演出季,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掀起校园“看戏、赏戏、评戏”热潮。南京大学引入市场运营模式开展话剧艺术教育,从校园里搜集优秀剧本进行改编并搬上舞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话剧创作。四川组织高校编演《蜀绣》《印象唐卡》等舞蹈,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凸显当地民族特色。河北大学结合燕赵传统文化,成立“河北乡土艺术创意发展基地”,推出乡土艺术系列微电影、动画、音乐等作品。北京师范大学连续举办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15年征集国产电影310部、大学生原创微电影短片2000余部,观影人数近百万。中国音乐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创作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并进行高校巡演,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建设师资队伍。广西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计划”中重点招聘音乐、美术教师,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在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成立培训基地,五年来累计培训2000多名艺术教师。四川宜宾翠屏区聘请民间艺人担任兼职教师、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家长担任艺术社团辅导员或“艺术教育义工”。山东临邑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实行县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浙江大学将教师参与课外艺术活动指导、排练、展演等作为岗位聘任、评奖评优、晋升职称的重要指标。陕西汉中洋县坚持把艺术教师按10%的比例纳入新任教师招录计划,建立艺术专业人才资源库。
整合社会资源。北京地区20所高校以及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合唱协会等5个社会单位,通过在小学挂牌基地学校、特色学校、艺术家工作室、体育俱乐部等方式,参与140余所小学文化建设、社团发展、教师培养等工作。中南大学加强与国内外艺术设计单位、演出机构联系,邀请湖南花鼓戏剧院、湘剧院等院团来校展演。上海交通大学依托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渠道引进各类艺术团体来校演出,积极承办国家文化艺术类活动。北京工商大学与国家大剧院签订歌剧基地校协议,与中央芭蕾舞团等文艺团体加强艺术研究、实践等方面合作。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书画院合作成立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搭建教学研究与艺术传播间的互动平台。
强化专业培养。北京电影学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艺术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特色教学模式,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艺术观教育实践机制。中国传媒大学坚持“艺术教育”和“人才、智力支持”相融合,通过人文精神的熏陶、历史镜鉴的启迪、艺术力量的推动,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艺术素养。中央戏剧学院以舞台美术系和戏剧管理系为试点,进一步完善实践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突出强调教学与实践结合,创作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艺术创作。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奥地利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开展互换学分、课程共享等项目,推动教学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拓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空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