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5〕第46期
各地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育教学和实践养成结合起来,创新途径,扎实推进,努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培养全过程各环节。
强化课程育人,发挥阵地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上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构建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民族团结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耳入脑入心。山东积极建设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贴近学生实际,丰富课程内容。浙江实施“生活化+活动化”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增强课程育人效果。江苏建成“儒学经典课程基地”、“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红色德育课程基地”、“心理发展指导课程基地”等一批综合育人课程基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强化文化育人,发挥熏陶作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着眼于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追求美好的思想道德。安徽亳州精选国学经典进课堂,山西朔州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倡导中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礼敬传统文化。贵州开展“道德讲堂·唱响国学”活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每周一讲,师生同论。云南将民族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列入教学内容,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宁夏组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今年秋季开学初,全国各地中小学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广泛开展班会、团队日、观看影片、歌咏和征文比赛等活动,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强化实践育人,发挥养成作用。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天津举办“我的梦想”团体辅导、“挑战中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福建厦门试行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登记”,首批发放15万册学生社会实践“护照”,推进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北京2015年新认定52家市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推进30家社会资源单位和50家大学实验室开发实践课程。黑龙江、江西开展“绿丝带飘起来”、“家庭节能减排总动员”、“低碳生活调查体验”等实践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强化管理育人,发挥规范作用。结合实际做好制度规范的设计、制订、完善工作,使教育治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督导评价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浙江出台中小学章程建设指导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贯穿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班级民主管理、教师工作考核等学校管理每一个环节。西藏通过不同民族学生结对子、混编宿舍等方式,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四川成都设立乡村优秀班主任专项奖励基金,鼓励班主任争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甘肃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陕西实行德育工作年报制度,定期向全省通报中小学德育工作情况。
强化网络育人,发挥引导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深化绿色网络建设,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河南郑州中小学校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常年刊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广东开通“德育”微信平台,展示德育战线成绩,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青海西宁开通“文明小卫士”微信平台,开辟“教育万花筒”、“校园新鲜事”等多个版块。新疆开通“丝路新语”微信平台,设置“心灵驿站”、“明理励志”等栏目,学生实名注册用户达7万多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