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国培计划”实施五年成效显著

2015-11-17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5〕第49期

  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以来,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全覆盖,为中西部农村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平台。

  示范引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发挥“种子”教师带动作用。五年来培训骨干教师105万人次,打造了一支数十万人的省、市、县、校四级骨干培训者队伍,支持数百万一线教师专业持续成长。华南师范大学实施“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通过集中面授培养工作坊主持人,受训学员建立教师网络工作坊,每坊带动300名一线教师持续研修。湖南优化项目设计,为各区县中小学所有学科打造了一支本土化骨干队伍。二是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部遴选各地1500名学科专家、培训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库;建立“国培资源库”,推荐共享1588件课程资源。广西将优秀参训学员纳入“教育人才培养管理库”,作为未来名师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健全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河南强化质量意识,突出优化培训方案、优选培训学员、优选培训机构、优选培训专家、优化过程管理。河北按照“校推、县审、市评、省定”程序,加强学员遴选和管理工作,确保参训率和培训质量。

  雪中送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倾斜支持农村教师。“国培计划”95%以上的培训经费投向农村教师,培训教师95%以上为农村教师。各地开展“置换脱产研修”,选派优秀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参加3个月长期脱产研修。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将好课送到农村课堂,现场指导农村教师备课和上课。宁夏、青海等地制定实施倾斜支持边远地区、关注留守儿童的总体规划。二是重点支持中西部学校。截至2014年底,基本完成了对640多万中西部农村教师的轮训,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盐城师范学院结合对口支援,聘请专家持续深入贵州农村学校,与当地教师共同研讨、共同上课,让他们足不出校接受高质量培训。三是关注紧缺领域教师。开展体育、美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吉林、云南、新疆等地优先选派音、体、美等专业优秀师范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置换相关学科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加快紧缺领域骨干教师培养进程。

  促进改革,推动培养培训一体化。一是创新培训模式。推行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促进学用结合。重庆探索形成“苗子—弟子—影子—种子—路子”培训路径,培养了一批引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江苏师范大学建立高校、教育局和学校三方协同机制,对骨干教师进行2—3年周期性递进式培训。二是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将“国培”理念与方法渗透到教师培训中,完善培训制度,有效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构建参训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对话交流、同伴交流、自我反思四个平台,实现了培训从“训”到“研”的转变。安徽形成需求导向、分层实施的培训观,问题中心、改善实践的教学观,案例载体、突出实践的课程观,脱产、集中、网络与校本结合的模式观,有力提升本省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三是促进培养培训一体化。将院校集中研修、优质中小学跟岗实践和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加强师范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联系,推动高校专家更加关注中小学一线实际,着力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师培训和师范生培养质量;推动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改革教师培养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