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6〕第5期
各地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
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义务教育治理水平。各地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学校布局、加强考核监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吉林省推行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制,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江苏省、四川省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分别达到70%、50%。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多地省、市、县三级政府建立健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度、公告公示制度、监测制度及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等,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保障经费投入,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各地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安徽省桐城市、淮南市田家庵区、滁州市琅琊区近三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在30%以上。西藏自治区2015年再次提高教育经费标准,“三包”和营养餐经费标准每生每年均再提高200元。江西省近三年共统筹整合资金50亿元,集中建设和改造全省1万个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陕西省省级财政2015年安排“全面改薄”资金较上年提高12%,总量达到34亿元,有效缓解农村学校弱、县城学校挤、教学装备短缺等突出问题。
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师资配备均衡状况。各地认真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积极完善教师队伍的补充、交流、培训、待遇保障相关政策。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形成与国家免费师范生计划相衔接、类型学段学科全覆盖、以农村小学为补充重点的完整体系。江苏省明确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和骨干教师按照“两个15%”进行定期交流。甘肃省财政对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本科毕业生连续4年每人每年发放津贴4000元,对农村“特岗教师”转为当地公办中小学教师的连续3年每人每年发放津贴4000元。
升级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地改善办学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设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办学条件的校际差距。陕西省2015年接受国家督导评估的29个县(市、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02.5亿元,用于校舍及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高标准改造了125个教学点,着力解决“末端”教育的发展问题。四川省在全省90%以上的中小学接入宽带网络,7.72万余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云南省投入资金4.34亿元,为全省5800多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4万余套,为4000多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
开发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推进农村和薄弱学校小班化教育。北京市财政每年投入2亿多元加强社会实践,建设了130多个乡镇校外活动站,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贵州省荔波县将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四大世居民族优秀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云南省景洪市利用西双版纳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建立基诺族“大鼓舞”文化传承、傣陶慢轮制作工艺、民间织布工艺文化传承等基地。浙江省对农村30人以下的自然小班构建小班化管理体系、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全省已有50%的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践。
加大扶助力度,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各地建设残疾儿童少年全纳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江苏省实施“特殊学校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建成合格特殊教育学校108所,建立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制度,特殊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超过普通中小学8倍以上。江西省高安市实施“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建成留守儿童之家59个、“四点半”爱心辅导站36个,发展“代理家长”2000名。重庆市保障随迁子女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全市1645所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和转户居民30.9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数的10.2%。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