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各地各中小学校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2016-10-14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6〕第40期

  各地各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强化组织,细化工作安排。天津、四川印发专门文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广东、甘肃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会,细化目标和任务。云南、宁夏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工作年度计划,加强部署和考评。山西省晋中市等10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迅速制定实验计划方案,安排经费预算,提出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保障实验工作按时有序开展。

  丰富内容,拓展资源空间。福建省泉州市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初步建立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微课资源库。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初级中学建成劳技室、手工室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固定场所。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利用校园周边的土地开辟“开心农场”,让学生在播种、除草、施肥、收获、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上海依托中职学校的专业师资和实训中心,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北京加强资源整合,在中国农机院北京试验站等建立中学生学农基地。重庆以弘扬优良家风为切入点,开发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布置家务劳动作业。

  创新形式,增强教育实效。广西分年级开展系红领巾、穿校服、绑鞋带、洗衣服等劳动技能竞赛,评选“劳动之星”、“校园劳动小达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山西省新绛县聘请专业教师开设工作坊,向学生讲授面塑、剪纸等民间艺术。湖南省石门县依托农科所开办学农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茶叶采摘加工技术培训。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在商场建立爱心柜台,由普通中小学校的学生与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共同制作并义卖手工艺品,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海南省思源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生态环保课程、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在劳动基地种植无公害水果蔬菜,安排学生到福利院、儿童托管中心开展爱心服务。

  建立机制,保障常态开展。西藏和山东省招远市、河南省洛阳市教育系统成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应责任,建立工作制度。天津、黑龙江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校课程表,并明确各年级应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督导、抽查,保障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无挤占、无挪用。浙江省诸暨市编制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具体教学计划,推进劳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科目、全过程。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设立从小学到高中的“劳动护照”一卡通,对学生劳动成果进行跟踪记录,在全区所有学校推广使用。湖南省安仁县将劳动教师培训、外聘兼职等纳入全县师资计划,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出。河南省三门峡市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引导中小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模式。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