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7〕第31期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生资助工作决策部署,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方面,简化认定程序、下沉受理地点、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服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简化认定程序,让学生和家长“少手续”。各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应贷尽贷、不给申请学生和家长添麻烦的原则,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工作。河北省丰宁县对学生首次办理助学贷款只需提供“三证一章”,即入学通知书或学生证(在校证明)、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身份证、户口本,贫困认定由村委会、乡镇民政部门或就读高中加盖的一个单位公章。安徽省简化助学贷款资格审查环节,全省首次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只需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加盖确认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公章即可,第二次办理则不再进行资格审查。重庆市合川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精准掌握报考学生和录取学生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对象,做到学生资助不漏一人。各地通过开展预申请工作,对建档立卡户、城乡低保户的学生以及高中获得了国家助学金的学生,直接认定其具备助学贷款资格,免于家庭经济情况认定。
下沉受理地点,让学生和家长“少跑路”。各地针对山区、牧区等交通不便的情况,组织实施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前移工作,让学生和家长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广西壮族自治区要求每一个地级市至少选择一个县(区)将助学贷款受理点向乡镇下沉,目前已有21个县(市、区)设立了33个乡镇代办点,仅大部分都是偏远山区的都安县就为群众节省办理助学贷款的路费等开支近20万元。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将助学贷款受理下沉至8所中学,运行情况良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家长。福建省福安市在边远乡镇开设“联合办公、送贷到乡”的一站式服务办理点,让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和家长不用长途跋涉到城区。广东省陆丰市除了正常上班时间增加窗口办理助学贷款业务外,还利用周末到校园现场办理,学校安排专人现场审查盖章。
创新方式方法,让学生和家长“少排队”。各地把爱心融入到服务升级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陕西省紫阳县采取增设受理窗口、安排现场咨询、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和服务热线等方式,防止在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排队等候时间过长。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江川区将辖区内各个乡镇、街道划片分时段办理助学贷款,既分流了办理人群,也缩短了排队等候时间。浙江省宁波市将“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制作“一张图”看懂助学贷款办理流程,进一步规范流程、简化手续、优化网点。山东省全面启动助学贷款电子合同试点工作,在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实行助学贷款网上申请、文件影像存档和合同电子签名的办理方式,实现无纸化、一站式办贷,方便了广大学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