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认真贯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作为人生第一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抓机制创新,搭建“中心+联盟+示范”组织架构。加强区域统筹和组织协调,探索构建“1+1+N”劳动教育模式。成立学生劳动教育中心,出台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夯实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机制保障。组建学生劳动教育联盟,依托4所劳动教育核心学校、2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及校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培育多点示范学校,以点带面推动劳动教育普及,已评选首批劳动教育基点校和劳动教育基点校创建单位20所。
抓课程创新,形成“基础+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和自主选择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国家课程设置相关要求,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开足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在幼儿园结合园本课程建设,开设劳动和职业体验、游戏体验为主的体验式劳动教育课程;在普通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园艺等20余门校本课程;在中职学校结合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鼓励学校结合地域传统优势、学生兴趣爱好,开发形成了田园课程、DIP综合实践班课程、普职融通职业体验训练营等10余项创新特色课程。
抓实践创新,打通“学校+社会+学生”培养路径。将社会实践作为沟通学校与社会、课程与实践的桥梁,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生产知识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观察思考与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联合区内大专院校和知名企业,在华侨城麦鲁小镇、金沙博物馆等建立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衔接互动;近两年,全区中小学生外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达10万人次以上。依托金牛区市民创新创业学院和金牛区创意教育工作室等载体,促进学生创新创造,金牛小创客获得成都市“青少年工业设计促进奖”最高荣誉金熊猫奖,学生设计的熊猫字体授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对外交流标识。
抓协同创新,营造“开放+合作+共享”育人生态。有效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力量,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建立区教育局牵头,各街道办事处、团区委、区妇联等参加的家校共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机制。融合沙龙讲座、实践基地、优质师资、劳动明星、小小工匠等资源,研发“金牛部落”手机APP,搭建劳动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平台和家校社会互通桥梁,并建立“金牛阳光家长”微信平台,形成家校协同“超链接”。成立家庭教育学会、学校家长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传家风、传家技”、“家长节”、“家和万事兴”等活动,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年均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300余场,受益家长约6万人次。
抓评价创新,探索“考评+护照+勋章”评价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机制。按照“树典型、强引领、争先进”的原则,建立区、校、班三级考评体系;制定劳动教育示范校基点校评估细则,从组织管理、劳动课程、劳动教育、环境文化和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细化15项二级指标,严格进行评估;学校每年组织“劳动新星”、“劳动小能手”评比。推行“劳动护照”评价管理模式,通过实时记录、阶段总结、多元评价、分级达标,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评价全覆盖。组织德育专家、一线教师、家长代表,每学年评选劳动意识突出、品质优秀、技能精湛和创新有成的“阳光少年”,并授予区级“劳动勋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