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浙江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017-12-20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7〕第58期

  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初省委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制定实施40项工作举措,年中召开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进行总结督查,下半年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情况集中督查,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上。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充分发挥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优势,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建立的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省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并作形势政策报告。十九大召开后,省领导带头到高校开展宣讲,各高校通过集中宣讲、主题座谈、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全省高校开展“我最喜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书交流活动,50多万名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理论学习宣传活动覆盖广、接地气,有效激发了青年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内在动力和浓厚兴趣,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明确高校党委和党委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在全国率先开展二级学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试点。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书记抓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制度,连续三年举办以意识形态工作为主题的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实施高校领导干部讲课听课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落实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加强对讲座、论坛、社团活动等校园宣传文化阵地的有效管理。

  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连续多年开展“最美”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最美教师”、“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引导师生向身边典型学习、从日常善行做起,将“盆景之美”放大为“风景之美”、“风尚之美”。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实施一百所高校结对县(市、区)“百校联百镇”工程和百万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双百双进”工程,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现场调查、志愿服务活动,用生动的实践、切身的感受增强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和理解,每年有40多万名师生参与。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抓实用好。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思政课主渠道上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握高校思想理论领域的话语权。把高校思政课改革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项目,推出“双十”举措,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等三大计划。全省有25所高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建设100个思政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增配思政课教师,设立省级思政专项课题,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班、研修班50多期,1万多人次参训。组织修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红船精神问答》《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省级德育教材。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育人作为职务职称评审、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把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营造好。注重文化育人,发挥文化在大学生成长中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努力使大学校园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结合文明校园创建,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全省高校基本形成一校多品、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显著增强。抓好文明寝室创建,投入10多亿元改善高校学生公寓环境。实施校园新媒体建设工程,成立浙江省大学生新媒体联盟,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