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建引领 砥砺前行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

2017-12-20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7〕第64期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之路。

  坚持“初心”,保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健全机制,推进党建工作要求进学校章程和治理结构。学校章程明确“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董事会在决定学校重大事项时应听取党委意见”。学校党委按照“政治引领放首位、加强领导不缺位、保障监督不让位、参与决策不虚位、服务中心找准位、支持行政不越位、自身建设要到位”的思路和要求,把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治理各环节,从治理结构、队伍建设、保障支持等方面履职尽责。建立健全董事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党委书记进入董事会,保证党组织有效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二是建强队伍,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提供专门力量支撑。按1:1000为院系党总支配备专职组织员,纳入干部管理;按1:200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配备舍务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学生素质教师,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实施辅导员+班导师制、学生骨干+学生助导制、党政干部联系班级制,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三是强化保障,确保党的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明确计划安排,每月固定专门时间,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开辟专门场地,作为党组织、党员活动场所。每年划拨专项党务经费30万元,按教师党员每人200元、学生党员每人100元标准安排党员活动经费,保障基层党组织活动有效开展。

  力求“入心”,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一是优化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工办和教研室功能,成立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形成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工作体系。二是用好“两个课堂”。构建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多维立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引入“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工作紧密融合,校团委与创新创业学院合署办公,建立校内外导师库,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双创”实践。三是严抓师德师风。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引、聘、训、评的重点,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和评价体系,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年度评议等机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下移“重心”,基层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坚持应建尽建原则,把支部建在专业上,成立专业党支部,师生党员同在一个支部,实现党建引领下的教学科研、思想教育、群团工作的融合促进,使师生党员“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二是抓实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制定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实施方案》,遴选确定3个支部作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强化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教师党员“123”工程,每位教师党员联系1个班级、2名积极分子、3名普通学生;实施学生党员“1带2”工程,每名学生党员联系1个班级、1个寝室。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每年初学校党委与全校所有党总支、党支部签订绩效目标承诺书,加强过程管理,年终开展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运用“匠心”,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一是构建信息平台。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党校培训平台、网络教育平台、实践实训平台、党员示范平台,研发党建在线网站、“红色之旅”党建APP、党的基础知识网上测试系统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系统,探索通过大数据实现党建工作数据化和互联化,形成党建和思政教育“全天候”柔性学习体系。二是开发线上课程。开发30多门慕课丰富党员教育内容,通过大数据对在线学习时长、学习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反馈提高。三是用好用活微资源。自主开发微党课,设计微活动,开展微思政,运用学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增强理论学习吸引力,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提高党员教育实效性,努力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