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立梁架柱,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多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学科德育”的成功实践,从2014年开始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工作推进上,按照统筹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试点校12所、一般试点校34所,给予每校30万至15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连续投入4年。在具体课程建设上,除重点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外,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选修课程、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和专业课程育人改革,已开出“中国系列”选修课程50余门,400余门综合素养课程和近千门专业课程改革相继启动。全市所有高校均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党委书记、校长与教师们集体备课,为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
积厚成势,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充满每一间教室,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结合实际扎实推进2017年“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工作,成立首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全体委员现场听课450堂;制定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每年每校投入300万元支持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每年每校投入200万元支持15所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着力打造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任务的“中国系列”选修课程,在选题上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在方法上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和课堂反馈,在师资上集聚高水平团队和每个专题的业内领军人才,复旦大学“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同济大学“中国道路”、上海政法大学“大国安全”等一批选修课一开即“红”,有媒体报道“思政课抢不到座,这是真的!”突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让高校教学回归育人本源,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研究制订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研究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努力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
夯基垒台,促进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从2014年起,每年投入近5亿元专项经费,实施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激励全体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程,并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作为确定是否继续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为重点,构建市、校两级有机联动的教师培训体系,市级层面负责研制培训方案、开发培训教材,对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各高校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与培训,为“课程思政”全面推广提供核心支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