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8〕第18期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教室校园,走向广袤河山,扎根祖国大地,摸真情况、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在同基层群众的亲密接触中受教育、长才干,真正实现了青年自身有成长、人民群众有受益、实践育人有成效。
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坚定青年志向。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圣地走访、党史重温、英雄祭奠等活动,自觉学习革命精神,坚定弘扬革命传统,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实践者。中南大学近万名师生深入湖南韶山、宁乡等地开展革命伟人足迹寻访活动,撰写网络日志、实践心得5000余篇,300余名青年师生归来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中国矿业大学组建“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实践团分赴山东、湖北、江西、重庆等省市,走访近100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探访近50名英雄本人或其亲属,祭奠5000余名烈士,撰写近10万字心得体会。浙江大学组织220支实践团队、2000余名学生围绕国内30条红色精品线路、308个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嘉兴南湖、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等地,通过“参观一个革命教育基地、寻访一位老革命老党员、采访一位典型人物”,实地感知红色文化,加强党史国情和理想信念教育。四川大学组织30余支队伍参观革命圣地,开展红色历史回顾与研究、红色文化宣传、老区发展调研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传承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光荣传统。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焕发青春力量。“青春不只是眼前的课本,还应有将对祖国奉献的热情和意愿付诸于行动的决心。”广大青年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坐标,主动对接国家需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承担起新时代的光荣责任。武汉大学组织“与水共生,伴水同行”等21支“长江经济带”专项实践队伍,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主题,围绕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开展实践,以专业知识和实践精神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河海大学组建长江大保护、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350余支专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七大流域,调研河湖治理、推广治水技术、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积极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提供建议。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组织“守护一江碧水”实践行动,赴长江沿线城市宜昌、丹江口等地观水体、察水质,进社区、访民众,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掌握第一手数据信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对接农户、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近500个,了解乡亲们的现实困难和真正需求,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亲们同住一间屋、同吃一锅饭,少了些距离、多了些信任。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从心底里认识到红色筑梦的意义、青年扶助的价值!”复旦大学组建师生海外实践团,奔赴非洲马拉维开展海外援医,以实际行动增进中非两地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积极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调研基层实情中增进青年认知。广大青年学生坚持学用结合、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在服务基层过程中学思践悟,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中反躬自省、不断提高。华中科技大学7000余名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讲、走访交流、调查研究、科技支农,在“接地气”的实践中克服了“娇”、“骄”二气,对农村问题看得更真,对基层情况也更为熟悉。电子科技大学组建8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实践队,深入延安、巴中等革命老区开展基层挂职锻炼、农创平台搭建等活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从调研农户产品、拍照取材、包装上线到最后使用培训,帮助延川县乾坤湾镇农民在电商平台成功接到第一笔订单。北京林业大学近百名师生组成20个调查小组,对分布在北京东城、西城两区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近4万株重点园林树木进行全面“体检”,发现树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华北电力大学开展“绿色电力”新能源科技教育扶贫,采取“送设备、送光明、送人才、送服务”方式,为江西兴国县贫困村免费安装户级光伏电站,保障贫困户日常用电供给,户均年额外增收达3000元。参与扶贫实践学生感言,虽然贫困仍然存在,但由上而下的脱贫决心和执行力十分强大,未来美好前景昭然可期。
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奉献青春智慧。广大青年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利器,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运用相结合,精准对接当地群众实际和需求,切实以自身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传递青春的温暖。北京科技大学“心路”社会实践团为云南苗族村乡亲们奔波筹款、购买砂石料并亲手铺就近5公里的“村路”,促成当地政府落实180万元资金开工建设公路硬化工程,得到当地村民热烈赞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实践团队围绕街区店主、摊贩、居民和政府需求,开展公益性老街区空间改造,帮助街区店铺进行空间优化改造,以专业知识推动城市“微更新”,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春助力——爱心行动”实践团深入国贫县江西赣州宁都县田乡朗际村开展“互联网+扶贫”活动,引进“富农先蜂”技术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免费养蜂技术指导,拓展网络营销模式,户均年收入由三万元提高至十万余元。南京农业大学组织5000余人赴全国各地开展智农惠民助力脱贫攻坚、“千乡万村”环保科普等行动,其中控草志愿“家”服务团将生态控草技术带回浙江衢州、湖南沅江、江苏宿迁、安徽马鞍山等4省乡镇,开展除草减药绿色生态防治技术推广服务,推广面积近300亩,为当地深化绿色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教育关爱帮扶中播种青春梦想。广大青年学生主动投身教育,积极回馈社会,在实践中为乡村孩子们爱心护航、为农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贡献力量,让教育关爱帮扶有支撑、更温暖、显成效。北京大学“怀源计划”实践团深入甘肃省宕昌县木耳乡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改变了农村学校教学风貌。校长杨小忠说,“支教团学生的到来弥补了学校日常教学的短板,给农村学生种下了一颗好学的种子。”天津大学通过实践接力打造“不走的支教”,今年组织48支队伍奔赴16个省市的贫困乡村开展支教扶贫,共建立实践基地24个、梦想教室18个、开发扶贫产业项目8项,极大改善了当地教育资源。同济大学建立“一院一品”制度,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长策划实践活动,其中“同济梦想教室”实践项目的100余名学生前往四川布拖、福建长汀、江西瑞金等地建设梦想空间,帮助当地学校打造集留守儿童视频通话、远程课程、艺术教学、心理咨询、多媒体教学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实现异地教学资源共享。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山西11所高校对接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选拔优秀学生代表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深入最贫困、最偏僻乡村探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传国家资助政策,提高学生资助政策知晓度和精准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等院校组成22支“教育扶贫,青年在行动”专项实践队伍,奔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和余干县等地开展教育扶贫,通过农村学子家庭对接帮扶、暑期爱心学校和当地教师培训等形式,为当地精准扶贫和教育腾飞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南大学30余个公益支教实践团分赴全省6个市州开展义务支教逾2000学时、辅导留守儿童1000余人,4所附属医院选派100多名优秀医学博士生组建党员博士医疗团,赴省内革命老区开展10余场义诊活动,发放价值10余万元药品,受惠群众超万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