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8〕第21期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自2001年启动以来,支援高校紧紧围绕受援高校发展需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本校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学校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帮扶机制。援受双方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认真组织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使其成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大学积极探索建立“支援高校+受援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的对口支援新模式,将单项的支援转变为多方合作,提升受援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对口支援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联络与组织实施,建立校际互访制度、联合对接制度,有序推进对口支援相关任务的实施。中山大学形成以加强“造血”功能为中心的援建理念,按照“打造一支队伍、带来一批项目、产出一批成果”的援建思路,努力提升受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设立对口支援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建立联席会制度,推动院系间加强交流互访,实现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增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聚焦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是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中心工作。各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理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清华大学组织包括院士和教学名师在内的近400位教师赴受援高校讲学,帮助受援高校修订培养方案,支持开展“因材施教”“创新创业”“慕课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每年邀请青海大学、新疆大学本科生到清华参加英语夏令营,为青海大学远程提供20门文化素质课程。西安交通大学与新疆大学积极开展“2+2”模式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制定专门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为新疆地区培养了160多名建设发展关键领域和行业的急需人才。南京大学与伊犁师范学院联办应用物理学一本专业,建立了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考核等制度,聘请校内外优秀师资赴疆授课,同时接纳学生进行短期插班学习,加强在学生培养和课堂教学方面的合作。
围绕学科发展,搭建科研协作平台。结合区域和发展实际,支援高校积极支持西部地区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帮助受援高校办出特色。江南大学实施“学科带头人+团队+基地”工作方案,结合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优势特色及需求,围绕食品、化工、电气、纺织等众多自治区紧缺学科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东北林业大学携手西藏农牧学院围绕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建立科研团队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助力西藏农牧学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西南大学采取搭建科研平台、联合申报、委托项目等方式,帮助受援学校培养学术带头人、组建学术团队,帮助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零”的突破。重庆大学搭建科研合作平台,与石河子大学联合申报科技支撑计划、援疆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放重点实验室课题,举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积极推进学校高水平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南开大学立足延边大学的区位和民族特色,加强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在长白山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东北亚区域合作等研究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注重师资培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支援高校将人才建设作为关键,通过支援高校教师的传帮带和受援高校选派教师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提高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学历学位层次和教学管理水平。北京大学成立了“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每年安排10个招生名额用于石河子大学的师资培养工作。通过对口支援单独招生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招收西藏大学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已为两校培养近百名博士师资,接收220余名教师到校进修。兰州大学实施“名师青海行”,组织知名教授到青海师范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合作。两校教师发展中心建立结对关系,推进青海师范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共享网络课程资源。南京农业大学与塔里木大学设立青年教师联合科研基金,以项目为纽带,以合作为动力,带动提升塔里木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水平。
推动管理变革,挖掘内部发展潜力。支援高校通过干部挂职、培训等方式,帮助受援高校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复旦大学每年接收受援高校干部到学校挂职,组织开展受援高校干部专题培训,累计培训中西部高校管理人员700余人次。武汉大学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制定“一对一、一对二”精准援建方案,建立健全周期性推进的目标责任制,近三年开展专题讲座、学术调研、观摩交流200余场,全面提升受援高校管理水平。山东大学在深入开展干部挂职与集中培训、加强管理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受援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与受援高校搭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和管理效率提升。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