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8〕第46期
江南大学牢牢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把强化党建政治引领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位置,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造就一支素质硬、业务精、水平高、口碑好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启动“初心”领航行动,把好政治方向关。坚持以学为先,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围绕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奋斗·奉献”等主题学习班,校领导、党委和纪委委员深入教师党支部开展巡听旁听督学,引导教师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把党建工作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试行)》,实施“书记工作室”“样板党支部”“党建创新项目”等党建品牌建设,带动教师党员在教学科研中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先进标尺立起来、先锋形象树起来。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全覆盖。严把教师准入政治关,建立党委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健全日常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政治引领和关心爱护。
开展“仁心”涵养行动,把好师德师风关。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院(单位)任期目标责任。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等内容,实施校内巡察全覆盖,开展师德风险点自查,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纳入“两学一做”学习计划。完善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基层党组织审核把关作用,将师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实施“一票否决制”。推广“教师育人工作室”,搭建师德建设平台,举办师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召开“立德树人”教师代表座谈会,开展“弘师德、强师能、铸师魂”等系列活动,培育仁爱之心,支持引领学生成长。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示范作用,举办“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唱响师德建设“好声音”。
组织“匠心”提升行动,把好技能业务关。实施新入职教师“导师制”,帮助新入职教师“站上”讲台;开展“微格教学”个性化教学指导服务,帮助新入职教师“站稳”讲台;建好校本培训师队伍,建立“至善教学工作站”,以教学咨询服务方式帮助新入职教师“站好”讲台,努力让每一名教师专业有特长、教育有特点、教学有特色。成立18个二级学院教师卓越分中心,落实入职教坛、卓越讲坛、精品展坛、教学论坛、卓越评坛、微格教坛等学校“六坛”培训制度。推进教师“午间沙龙”、“教学工作坊”、院系教学研讨会等教学研讨活动,持续遴选和支持“至善青年学者”,统筹政策资源,优化教师梯队。以科学家、教育家“双家型”教师培养为目标,与地方签订《人才引进干部培养智库共建合作协议》,选派教师参加“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鼓励教师校外挂职锻炼。成立“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选派优秀教师与国际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等。
推进“靶心”瞄准行动,把好改革发展关。开展教师思想动态调研,听取教师心声和需求,瞄准教师职称聘任、考核评价等难点热点问题,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失去靶心。采用“预聘期+长聘期”的聘用模式,明确聘期任务与考核要求,对未能完成规定任务的教师实行动态调整,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深化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发挥学院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明确将思政育人工作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畅通教师发展渠道,设置绿色通道职称评审办法,突破资历及学院晋升指标限制,推动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涌现。建立动态人才信息库,深化博士后培养制度改革,将博士后作为师资补充的重要来源。
实施“暖心”关怀行动,把好尊师重教关。健全教师荣誉制度,举办“新教师入职仪式”“教授资格颁授仪式”“退休教师荣休仪式”等,将尊师仪式教育贯穿教师成长全过程中。加大教师表彰力度,设立优秀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开展“至善教学名师”“至善教学奖”等评选活动,每年投入100万元左右奖励一线优秀教师,增强教师荣誉感和获得感。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党委教师工作部、校院两级工会、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密切配合,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完善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组织各类教师文体娱乐活动,为教师提供情感支持、舒缓职业倦怠。关注教师实际生活困难,优化校园配套措施,扩大临时性、过渡性住房资源,惠及更多新入职教师。争取校外资源,帮助教师解决好子女入学等教育问题。强化附属医院、校医院建设,分层次、有规划做好教师医疗检查和保健服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