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四川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

2018-12-24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8〕第54期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会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聚焦本科人才培养,多措并举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相关经验做法予以编发,供参阅。 

  四川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课程育人等十大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文化内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造文科知名专家“名师示范课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优化“川大榜样、大川视界、健康川大、高雅川大、大川生活”五大成才引领计划,实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计划。修订完善《关于“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度推进“全课程、全过程”核心价值观教育。建成江姐纪念馆,编演“江姐颂”舞台剧,设立朱德、巴金、江姐等荣誉班级,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强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把本科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深化校院两级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学院和专业(系)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二级单位本科教学考核办法,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刚性要求,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健全教师年度岗位考评机制,修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把本科教学任务和效果作为评聘必备条件。深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专项检查,开展专业自评及第三方评估。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考核难度,提升学业挑战度。健全考试管理规定,严格学业预警和退学制度,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标准,严把毕业生“出口关”。强化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监测,加强本科教育质量督导队伍建设。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选用,升级文化素质选修课,筹建跨学科贯通式“微专业”,提升课程教学含金量。实施“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学习探索计划”,打造支持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智授系统”,升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智课环境”,建设基于学生行为分析的科学化管理“智为平台”。推动课堂教学小班化、面对面、点对点,按25人编班,实行“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开设课程9000多门次,占课程总数的比例超过70%。投入2亿多元全面推进“教室革命”,打造多视窗互动、灵活多变组合、移动网络互动等智慧教室400多间,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超过80%。开展全过程学业评价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比重,把期末考试成绩权重降到50%以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实行开放式命题,实现非标准答案考试全覆盖。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每年投入1500万元设立学生“异想天开基金”、“自主研究项目基金”,让学生广泛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训练计划”、“异想天开计划”等。投入2亿多元建设学生创意实践平台,打造学生创业“i创街”,鼓励并扶持学生成立交叉创新“智慧梦工厂”、创新实验室、创业公司等,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引导教师爱教乐教善教。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首位,加强教师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选聘、考核、晋升、评优的首要标准。制定《教职工师德师风规范》,建立师德监督投诉平台,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坚持严格要求与重奖激励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把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考察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举办优秀青年人才专题研修班、海归学者国情研习班等,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激发青年人才爱国报国情怀。实行教师“双证”制度,规定教师教学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和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设立老、中、青优秀教师“教学三大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奖励额度分别为100万元和50万元,重奖全身心投入教学一线的本科教师。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表彰会,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探索设置“终生荣誉教授”称号,引导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