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8〕第64期
广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充分发挥与东盟各国文化相近、地缘相邻的独特优势,牢牢抓住中国—东盟合作“黄金十年”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机遇,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化格局。
搭建多维交流平台。加强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教育部门的交流,密切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的联系,畅通对话渠道,扩大友好往来。与教育部联合举办4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共350多所高校、1300多位外宾出席,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深入发展。建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搭建面向东盟的多边合作平台。支持广西高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推动联盟内教育资源共享,提升联合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与越南边境4省教育部门定期举办工作磋商会,强化双方教育合作,在人才培养、校际交流、干部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加强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打造“留学广西”品牌,组织高校赴东盟和南亚国家举办23场教育展,不断扩大广西高校东盟国家留学生生源。在全面落实好国家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区政府设立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鼓励高校自主设立奖学金,增强对东盟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2016—2018年,自治区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项目投入资金7800万元。2017年赴桂学习的留学生数达14500余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约9500人,比十年前增长了三倍多。通过学生互换、校际交流、假期访学等形式,大力推动在校生赴外留学,2017年赴外学生数达4062人,其中赴东盟国家留学2740人,占比68%。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公派出国项目,实施高校优秀教师出国留学深造项目,启动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选派高校教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深造研修。实施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鼓励高校吸纳东盟国家优秀人才赴桂任教和开展科研活动,2018年广西高校有近60位来自东盟国家的外籍教师。
深化重点领域研究。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智库及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研究人才队伍。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中国—东盟研究院、东盟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等机构,进入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等4所高校创建的9个研究中心入选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重点智库。广西大学推动成立“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完成《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东盟国情报告》《中国—东盟研究》和东盟教育研究系列丛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系列智库报告等成果,为加强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理论支撑。
提升区域服务能力。整合国内外教育、企业、行业资源,加强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和产业领域合作,在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9个国家级中国—东盟人才培训基地(中心),为东盟国家培训卫生、旅游、农业、文艺、法律、财税等领域专业人才近万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等10余所院校通过开办分校、建立培训基地等举措,帮助东盟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部分高校协同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培养紧缺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和水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合作建立轨道交通学院,在印度尼西亚合作建立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和汽车技术服务培训基地,并牵头成立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吸引中外68家职业院校、轨道交通企业、行业协会加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及工程建设专业人才。
系紧人文交流纽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加强东盟国家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建立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的“2+2”“3+1”模式,定期举办大学生非通用语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开展“东盟留学生文化节暨东盟留学生百名家长看广西”“中国—东盟高校青年领袖峰会”“中国广西—柬埔寨高校民族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充分展示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成果。广西大学等高校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建立7所孔子学院,适应当地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开设各类汉语班1900多个班次,学员人数达8万余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80多场,吸引15万当地民众参与。每年选派约200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任教,大力传播中华文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