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9〕第2期
编者按:教育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启动实施了“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行动实施以来,教育系统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系统推进立德树人,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内涵发展,纵深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展现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的奋进姿态,取得了许多实践成果,交出了一批“得意之作”。现将北京市、江苏省、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经验加以选编,供参阅。
北京市着力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通过排查摸底、集中整改和建立长效机制三个阶段,台账内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完成整改,校外培训市场乱象得到初步遏制,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促进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条件。
加强组织领导,协同推进治理攻坚。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自上而下强力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为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制定《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包含市教委、市场监管局、消防总队等15个单位的专项治理小组。明确各区政府为专项治理责任主体,并成立区治理小组。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协调推进治理整改工作。自2018年9月开始,组织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由分管市领导带队,赴一线检查培训机构,指导和督促各区加快治理整改。11月底召开各区书记、区长工作调度会,要求专项治理重点区书记、区长作为工作第一责任人,成立工作专班,统筹部门力量,制定攻坚方案,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坚决打赢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攻坚战。
完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整改任务。立足实际制定工作规范,加大督查与公示力度,切实推进各类问题培训机构整改。制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标准(暂行)》《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针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办学资质不全、违规办学行为等问题的培训机构,分类明确整改标准和时间表。建立整改台账销号机制,细化整改验收标准和销号流程。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督查机制,每周统计各区整改台账,每半月向各区政府通报整改进展情况,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开发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排查登记、整改跟踪、备案审核、信用公示等全业务监管。借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经验,开展综合治理。建立黑白名单制度,从2018年11月开始,累计向社会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474家和黑名单72家。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科技课外活动。截至目前,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98.2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86.7%。
紧盯热点地区,强力推进“降温退烧”。坚持下硬功夫、啃硬骨头,严抓典型、集中突破,着力营造同心同向的社会氛围,提升整改实效。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黄庄地区校外培训机构,成立治理工作专班,开展全时段、无死角集中检查,协同推进对黄庄地区42家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整改。加大执法力度,对整改不到位的培训机构启动行政处罚,纳入黑名单。从2018年12月开始每周督查整改进展,对暗访发现的违规线索立即组织核查。经集中整改,目前黄庄地区培训热度明显降低。积极推进校外培训热点地区治理,根据校外培训机构电子地图和大数据分析,确定全市15个区26个校外培训热点地区,指导各区通过关停违规培训机构、压缩现有机构规模、引导规范办学等措施,推动迅速“降温退烧”。抽调60余名骨干组成3个督查大组15个督查小组,对热点地区开展两轮重点督查,督促各区工作落到实处。坚决叫停原“迎春杯”中小学数学竞赛组织者假借国际计算机学会(ACM)名义在黄庄地区举办竞赛活动,并立即查处违规参与组织竞赛的培训机构。
加强联合执法,大力查处违规机构。建立校外培训市场联合执法机制,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街道办事处、镇(乡)政府巡查等形式,发现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线索;区教委牵头对巡查发现或投诉举报的线索进行初步核实,并分派到相关职能部门;区教委牵头,会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场监管、公安、城管执法、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查处。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机构执法规范,制定校外培训市场行政执法指南和配套执法文书,明确立案、调查、取证、处罚等各个环节要求,推进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加强执法处罚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将行政处罚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从2018年4月专项治理启动以来,累计开展执法检查11348次,对违规培训机构责令整改2276次,依法依规对303家培训机构实施行政处罚,起到了有效警示和规范作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