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上海着力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 助力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

2019-06-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9〕第6期

  编者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努力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教育战线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特别是获得特等奖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代表着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申报的6项教学成果获得特等奖。为发挥获奖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教学经验共享,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现将6家单位的经验加以编发,供参阅。

  上海市紧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趋势,聚焦数学教育现实问题,抓住优化数学基础和变革数学教学方式两个关键,历经20多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探索,在传承与创新中再构数学课程、教学、评价、教研体系。数学课程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推动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构建以立德树人、创新实践为标志的课程教材体系。通过纵向历史回顾与横向比较研究,1997年发布《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确立“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数学课程建设基调。2004年研制完成《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学生需要、提高数学素养、注重学习过程、加强应用实践、强化评价激励、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等六条理念。根据课程标准,汲取多方经验,按照“加强基础,削枝强干”的思路编写教材,按照“高观点、低起点”的策略组织课程内容,使之与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相适应、与教学方式完善相匹配。在内容编排方面,将方程初步知识引入小学,提前渗透代数思想;将向量初步知识引入初中,拓展学生数学观念,加强学科统整。在学习进度方面,小学数学采取“先慢后快”设计,将低年级内容大幅精简后移,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养成学习习惯,为数学活动留出充足时空;初中数学适度延长实验几何学习过程,纾解平面几何学习困难。在实践探索方面,设计丰富的数学应用情境和探究实践活动,如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材安排“线段围成的图形”、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材安排“平面图形的设计”等内容,为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素材和空间。

  形成以教学方式变革为标志的教学体系。以内容认知、课堂组织和活动实施方式等为切入点,着力改进“以知识建构为特征”和“以问题解决为特征”两类数学教学方式。对于“以知识建构为特征”的教学,采用“概念变式”和“过程变式”等教学策略,强调数学概念的多角度理解,通过创设适切的情境和问题,设计阅读、观察、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数学原理的归纳和推导过程,理解数学概念、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于“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教学,专门设计“探究活动”和“阅读材料”等专题,引导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按照一定的目标,合理应用数学概念、原理、技能与方法等,经过一系列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课堂对话、加强过程评价和即时反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立以改进教学为标志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小学阶段的数学评价依据课程标准,将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成果等作为评价框架的三个维度,通过实践提炼明确评价内容和观测点,并据此提出操作建议。评价要求纳入学生成长记录册,推动学校开展“结果”与“过程”兼顾的评价活动。初中阶段的数学评价,从内容维度和能力维度两方面构建测评框架,注重体现“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两类特征测试工具细目属性,提高命题结构化水平,引导规范命题。开发相关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采用学科测试和背景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时间、数学学习兴趣、家庭情况和教师教学方式等进行问卷调查,挖掘影响学业质量相关因素。

  优化以服务课改为标志的教研专业保障体系。坚持以服务课改为目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聚焦有重要价值的主题开展教研,推进合作共同体式团队建设,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坚定投身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数学教研员队伍。探索新型教研机制,通过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教法分析、“三课”教学活动、教研案例分享、主题或项目研究等,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落实到实践。着力健全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市级教研部门通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区域教研部门和基层学校等组建合作共同体,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和难点问题,转化为具有工作推进要求的研究项目,开展团队攻关,实现重点突破。近年来,“提升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基于PISA测试的数学素养研究”“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研究”等一批重要项目陆续实施,不仅凝聚了数学教研队伍、形成了合力,而且创造了丰富成果,取得了良好成效。数学教研已成为“上海经验”的重要内容,通过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等在更大范围传播。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