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上海交通大学着力加强科研内涵建设 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系列之四

2019-06-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9〕第5期

  上海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扎实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将“奋进之笔”落实落细,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上海市和国家建设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优化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召开全校科研工作会议,确立问题导向、服务需求为主的科研模式,围绕品质、产出和人才三大重点,部署面向未来的科研工作。坚持放管结合,推动“院为实体”改革,与7家试点学院签订授权协议,提升二级单位办学自主权,提高科研服务效率。完善制度规范,出台《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20余份。自主研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提升院系科研管理决策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建立自然科学研究院等一批科研特区,汇聚基础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建立学生创新中心,将最新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接轨,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动“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计划”,针对行业需求精准“定制”培养所需的技术领军人才,鼓励并引导优秀毕业生到重点行业和单位就业。

  深化创新,助力地方发展。积极响应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部署,加强主动布局,发挥科研优势,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及城市治理贡献力量。建设李政道研究所,聚焦基础学科领域前沿问题,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首批入驻研究所的暗物质实验组(PandaX)取得重要进展,直接探测结果世界领先。服务浦东新区,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张江科学园,充分对接张江地区高新产业。围绕临港主体承载区智能制造发展,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7200平米研发基地和6万平米产业化基地作为成果转化平台,孵化航空发动机、轿车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和轻金属材料等工程项目。建立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承接低碳燃气轮机、重型燃气轮机、数控机床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启动运行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开展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三类重大疾病转化研究和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应用,覆盖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完整技术链。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共建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汇聚城市治理研究人才,出版《像绣花针一样精细:城市治理的徐汇实践》等多部专著,为上海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建言献策。

  强化布局,服务国家需求。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围绕深海科学探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全保障和智能绿色船舶四大领域,牵头研发“海龙号”“海马号”等适应不同作业深度的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以及“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批深海作业平台。参与设计“天鲸号”“新海旭”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技术先进性和结构复杂程度在世界同类船舶中位居前列。探索协同育人模式,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学院与极地深海研究院,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资源环境前沿科技探索。服务质量强国战略,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建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对接《中国制造2025》,在创新质量监管模式、未来质量发展模式、优质制造技术发展、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贡献智慧。服务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在对口帮扶地云南省洱源县设立“恒基金”科技专项帮扶基金,聚焦重点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洱源县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推动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在当地落户,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和大学生实践团“送教上门”,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00余万元,开展专题讲座14期,培训农技人员1000余人,派驻挂职干部10人次,助力洱源县成为云南省首批脱贫摘帽县。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