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辑〔2019〕第13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9年3月20日,吉林召开全省教育大会,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全面绘就吉林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
一、大会基本情况
吉林省教育大会分析研究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省上下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主席江泽林出席会议。省委副书记高广滨主持会议,副省长安立佳作总结讲话。会上,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作了交流发言。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相关负责同志,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人大、省政府秘书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市(州)、长白山开发区、长春新区、扩权强县试点市主要负责同志,省直、驻省中直部门和人民团体主要负责同志,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等参加会议。
二、大会主要成果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九个坚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会议要求,要学深悟透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新时代吉林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有效强化,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若干实施意见》,实施高校基层党建“五创五强”工程,全面启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实现18所民办高校党委书记选派全覆盖,公办和民办高校“同在党旗下、携手添光彩”结对共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创新开展中小学“时事新闻课”、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和“走进师生、说理话情”活动,持续深化“青马工程”,打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和吉林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教育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4%,义务教育净入学率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缓解,全省6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随迁子女流入地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到95.7%,优质高中指标生比例不低于75%,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覆盖,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2%。
(三)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吉林教育工作总体要求。会议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吉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新时代吉林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会议印发了《吉林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力争到2022年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三、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增强学生品德修养,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育,创新教学方法,造就更好适应和引领创新发展的各类人才。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构筑“因信仰而执着、因热爱而眷恋、因梦想而奋斗”的新时代吉林精神高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体质、锤炼意志,重视心理健康,加强和改进美育、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向黄大年、郑德荣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加快培养复合型教师,创新教师培训内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优化教师管理方式,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联动机制,在政策和待遇上向乡村教师倾斜,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三)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要。夯实义务教育根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解决好“城镇挤”“乡村弱”“负担重”等问题,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确保到2020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以市(州)为单位建立高中阶段教育统一招生录取平台,逐步提高中职学校招生比例。推进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双特色”为导向,大力实施省校、省部共建,强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规划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鼓励具备条件的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办好一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和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进校园计划。
(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公办民办互补、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坚决破除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服务发展机制,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努力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出更多成果,支撑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地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履行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支持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